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铮友. 滇型杂交水稻育种[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0:1-15.
[2]王才林. 江苏省杂交粳稻育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西南农业学报,2009,22(4):1165-1168.
[3]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M].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77:44-50.
[4]杨振玉,陈秋栢,陈荣芳,等. 粳型杂交水稻“黎优57”的选育[J]. 中国农业科学, 1982(1):38-42.
[5]胡忠孝,田妍,徐秋生. 中国杂交水稻推广历程及现状分析[J]. 杂交水稻, 2016,31(2):1-8.
[6]赵飞,尹维娜,华泽田,等. 发展杂交粳稻对增加稻农收入的影响[J]. 农技服务, 2013, 30(5):549-550.
[7]浦汉春,周振玲,徐大勇.三系杂交粳稻发展的历史与问题[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43(1):74-77.
[8]邓华风,何强,舒服,等. 中国杂交粳稻研究现状与对策[J].杂交水稻,2006, 21(1):1-6.
[9]杨飞,赵飞,荆彦辉,等. 发展杂交粳稻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J]. 中国粮食经济,2008(1) : 40-41.
[10]褚庆全,齐成喜,杨飞,等. 中国杂交粳稻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 作物杂志,2005(1) : 9-12.
[11]王才林. 江苏省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J]. 江苏农业科学, 2006(1):1-7.
[12]吉健安,方兆伟,徐大勇. 江苏省江淮稻区杂交粳稻组合优势比较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06(2):21-24.
[13]张洪程,张军,龚金龙,等. “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及其形成机理[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46(4):686-704.
[14]汤述翥,张宏根,梁国华,等.三系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 杂交水稻, 2008, 23(1):1-5.
[15]周龙根.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的比较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 2013 (6) : 643-644.
[16]龚金龙,胡雅杰,龙厚元,等. 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特征及穗部性状[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11):2147-2158.
[17]王远征,王晓菁,李源,等. 北方粳稻产量与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分析[J]. 作物学报, 2015,41(6):910-918.
[18]王小虎,钟卫国,胡江,等. 江苏省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新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和抗病性的比较分析[J]. 杂交水稻, 2014,29(60):68-72.
[19]龚金龙,张洪程,胡雅杰,等. 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3,32(2):482-491.
[20]程方民,丁元树,朱碧岩.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形成及其与灌浆结实期温度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00,20(4): 646-652.
[21]陈志谊,刘永锋,吉健安,等. 2001~2005年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抗病性鉴定和评价[J]. 江苏农业学报,2006,22(4):384-387.
[22]陈志谊,陆凡,刘永锋,等. 江苏省水稻主栽及区试品种抗病性鉴定和评价[J]. 江苏农业学报,2001,17(2):82-86.
[23]张忠谋,刘天龙,朱元良,等. 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6):188-190.
[24]范方军,杨杰,王军,等.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与籼粳分化的相关性[J]. 中国水稻科学,2013,27(5):55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