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学报 /oa 水稻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基因OsSHMT5克隆与功能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01 水稻中已克隆到OsSHMT4(OsCADT1),该基因编码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SHMT),可调控硫酸盐/硒酸盐吸收和同化,其高度同源基因OsSHMT5的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对水稻OsSHMT5基因进行分子克隆,发现OsSHMT5与OsSHMT4(OsCADT1)的同源性高达84%。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OsSHMT5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OsSHMT5基因敲除突变体,发现OsSHMT5基因敲除突变体的地上部或地下部中总硫/总硒及各形态硒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无显著差异。基于转录组水平分析发现,OsSHMT5对水稻硫酸盐/硒酸盐吸收和同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无显著调控作用。在水稻地下部,OsSHMT5可能具有四吡咯结合、血红素结合、氧化还原酶活性、电子转移活性和铁离子结合等分子功能;在地上部,OsSHMT5可能具有转录调节因子活性、分子功能调节因子、内肽酶调节活性、肽酶抑制剂活性、铜离子结合等分子功能。本研究结果为水稻中OsSHMT家族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209 220 3393552 陈杰<sup>1,2</sup>,杨天宇<sup>2</sup>,黄新元<sup>2</sup> 江苏省杂草稻和栽培稻稻米品质差异特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02 杂草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和栽培稻(Oryza sativa L.)同属于稻属,但是前者对后者的危害越来越大,杂草稻已经成为全球稻田三大恶性杂草之一。然而,关于杂草稻与栽培稻稻米品质差异特性的研究较少。为此,我们以采自江苏省的16份杂草稻和12份栽培稻为试验材料,比较杂草稻与栽培稻稻米品质的差异性,测定了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蒸煮食味品质、质构特性和糊化特性。结果表明,与常规籼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稻相比,杂草稻直链淀粉含量分别显著提高52.5%、84.3%、42.0%(P&lt;0.05),蛋白质含量分别显著提高57.5%、38.8%、76.3%(P&lt;0.05),食味值分别显著降低59.5%、58.5%、50.5%(P&lt;0.05)。杂草稻米饭质构特性变异幅度较大,且硬度和弹性较大。除峰值时间和成糊温度的变异系数较小外,杂草稻米粉其他糊化特性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大,为21.25%~60.1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食味值与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峰值黏度、崩解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硬度、弹性、黏度、均衡值、消减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硬度与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消减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江苏省杂草稻稻米品质性状变异丰富,食味品质较差,但营养品质较高,拥有较大的潜在利用价值,可为蛋白质含量高的优质水稻种质资源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221 230 2298529 刘坤伦,刘光明,陈越,咸云宇,王维领,霍中洋,赵灿 高含量CO2对不同品种小麦光合性能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03 以内麦9、川麦44和中国春为试验材料,以高含量(约900 μmol/mol) CO2为处理,环境含量(约410 μmol/mol)CO2为对照,测定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叶绿素荧光参数,探讨不同品种小麦对CO2含量升高的响应。结果显示,高含量CO2条件下,3个品种小麦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含量(Ci)和水分利用率(WUE)总体增加,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总体下降;不同小麦品种的SPAD对高含量CO2响应不同,抽穗期川麦44、内麦9的SPAD低于对照,抽穗期和灌浆期中国春的SPAD高于对照;3个小麦品种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均保持在0.750以上,仍然在健康生理状态范围内;中国春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出现K-波段与L-波段,川麦44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出现K-波段与L-波段,内麦9在拔节期、灌浆期出现K-波段与L-波段,内麦9在抽穗期只出现K-波段,说明光系统Ⅱ(PSⅡ)供体侧受损,中国春在灌浆期没有出现K-波段与L-波段,光反应得以正常进行。中国春单位活性反应中心吸收的能量通量(ABS/RC)在灌浆期显著低于对照,川麦44 ABS/RC、单位活性反应中心捕获的能量通量(TRo/RC)和单位活性反应中心耗散的总能量(DIo/RC)在抽穗期显著高于对照,内麦9 ABS/RC、TRo/RC在拔节期与灌浆期以及单位活性反应中心传递的电子通量(ETo/RC)、DIo/RC在灌浆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综上所述,在900 μmol/mol的CO2含量下,3个小麦品种的CO2“施肥效应”依然显著。中国春对高含量CO2耐受性相对较强,而川麦44和内麦9对高含量CO2较敏感。3个小麦品种为了保护叶片免受光氧化损伤,将吸收的多余光能转化为热,以减少光抑制作用,从而保证在高含量CO2条件下的能量供应,并促进小麦光合作用的进行。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231 241 1873126 艾伟伟,林珊,张月,吴一超,杨在君,魏淑红 萘乙酸诱导玉米瘤黑粉病抗性的生理机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04 为明确萘乙酸(NAA)诱导玉米瘤黑粉病抗性的生理机制,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掖478和齐319为材料,分析不同浓度萘乙酸处理对玉米瘤黑粉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玉米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抗病相关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及玉米相关防卫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明确NAA诱导植物抗病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2.0 mmol/L NAA对玉米瘤黑粉病病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处理玉米叶片后会产生较好的诱抗效果。与单独接种病原菌对照和无菌水对照相比,接种2.0 mmol/L NAA溶液+病原菌后24~48 h的玉米植株抗氧化酶活性、抗病相关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同时玉米相关防卫基因SOD、PAL、LOX的表达量呈上调趋势。接种后48 h,接种病原菌+2.0 mmol/L NAA 处理的掖478和齐319叶片SOD、PAL、LOX基因相对表达量比单独接种病原菌对照分别增加52.44%和56.83%、43.57%和10.69%、47.44%和81.08%。本研究结果为施用外源NAA防治玉米瘤黑粉病提供了依据。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242 250 1782760 高妍婷<sup>1</sup>,赵文清<sup>1</sup>,石菁<sup>1</sup>,王芳<sup>1,2</sup>,闫新明<sup>1</sup>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幼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05 本研究以马铃薯品种辽薯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水分对照(CK)及20%聚乙二醇-6000(PEG)干旱胁迫(T1)、30 μmol/L褪黑素+20%PEG干旱胁迫(T2)、60 μmol/L褪黑素+20%PEG干旱胁迫(T3)、90 μmol/L褪黑素+20%PEG干旱胁迫(T4)和120 μmol/L褪黑素+20%PEG干旱胁迫(T5)5个处理,通过叶面喷施褪黑素,研究干旱胁迫条件下马铃薯幼苗形态、光合特性及产量对外源褪黑素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20%聚乙二醇-6000干旱胁迫处理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幼苗的株高、茎粗、光合特性参数和单株结薯重。干旱胁迫条件下,喷施适宜浓度的褪黑素可有效改善马铃薯幼苗的生长状况及生理生化特性。60 μmol/L褪黑素+20%聚乙二醇-6000干旱胁迫处理下,马铃薯幼苗株高和茎粗分别比T1处理提高了15%和29%,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比T1处理提高了21%、28%和16%,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表观电子传递速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分别比T1处理提高了8%、6%、14%,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比T1处理提高了8%、39%和9%,单株结薯数、平均单薯重和单株结薯重分别比T1处理提高了12.5%、7.1%和22.8%。综合分析认为,在20%聚乙二醇-6000干旱胁迫下,叶片喷施60 μmol/L褪黑素处理有利于促进马铃薯幼苗生长,增强光合能力和抗氧化性,提高产量。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251 257 1273084 崔亮<sup>1</sup>,付雪娇<sup>1</sup>,万博<sup>1</sup>,周桦楠<sup>1</sup>,杨宇<sup>2</sup>,贾景丽<sup>2</sup> 嗜线虫致病杆菌YZ011对鳞翅目昆虫杀虫活性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06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是一类重要的生物防治资源。为明确本单位分离自小卷蛾斯氏线虫共生菌YZ011对鳞翅目害虫的杀虫活性及机制,本研究在测定菌株YZ011对小菜蛾和草地贪夜蛾血腔注射毒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表明,血腔注射100 nL 1.0×106CFU/mL菌株YZ011 24 h后,小菜蛾幼虫和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75.0%和56.7%,均显著高于血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菌株YZ011为嗜线虫致病杆菌,其基因组含有19个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与其同源性最高的嗜线虫致病杆菌菌株YL001和菌株SⅡ相比,菌株YZ011含有29个特异基因簇。菌株YZ011基因组中共注释到586个毒力因子相关基因。本研究结果从基因组层面解析了嗜线虫致病杆菌YZ011的分子特征,对菌株YZ011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258 267 2609511 林曼曼<sup>1</sup>,刘琴<sup>1</sup>,韩光杰<sup>1</sup>,黄立鑫<sup>1</sup>,夏杨<sup>1</sup>,李传明<sup>1</sup>,张楠<sup>2</sup>,陆玉荣<sup>1</sup>,徐彬<sup>1</sup>,徐健<sup>1,2</sup> 基于RT-RAA和CRISPR/Cas12a的一管式玉米矮花叶病毒快速检测方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07 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是一种重要的检疫性病毒,严重影响玉米的生产。为了有效防治玉米矮花叶病,本研究基于反转录重组酶介导等温核酸扩增(RT-RAA)技术和CRISPR/Cas12a系统构建了一种MDMV快速检测方法,将所有试剂集中在一个试管中进行反应,并通过侧向流动试纸条(LFD)检测反应结果。本研究筛选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引物添加量2.8 μL、FB报告分子浓度100 nmol/L、RT-RAA系统反应时间20 min、CRISPR/Cas12a系统反应时间20 min。本研究构建的基于RT-RAA和CRISPR/Cas12a的一管式玉米矮花叶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所用试验材料方便携带和运输,适用于现场检测。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268 275 2292256 侯雨萌<sup>1,2</sup>,赵振兴<sup>1</sup>,王思元<sup>1</sup>,董铮<sup>1</sup>,胡中泽<sup>3</sup>,周涛<sup>2</sup>,张永江<sup>1</sup> 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比一次性施肥对稻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08 本试验旨在研究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比一次性施肥对稻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江苏里下河地区稻麦科学施肥提供依据。以宁麦13、南粳9108为材料,在江苏省高邮市进行为期3年的稻麦轮作大田试验,以不施氮肥为空白对照(CK),设置W0处理(100%普通尿素,50%基肥+50%追肥)与控释尿素按不同比例替代普通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W3处理,70%普通尿素+ 30%控释尿素;W5处理,50%普通尿素+50%控释尿素;W7处理,30%普通尿素+ 70%控释尿素;W10处理,100%控释尿素)。同时,基于W7处理设置减氮20%处理(WJ7)。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施肥处理相比,普通尿素与不同配比的控释尿素一次性施肥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稻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其中稻、麦产量最高分别可达 8.26 t/hm2、6.09 t/hm2,分别较常规施肥处理(W0)提高18.3%、34.4%。此外,W10处理的小麦3年平均氮素利用率最高,为47.5%,W7处理的水稻3年平均氮素利用率最高,为45.6%。在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简化配施条件下,减氮20%整体上对稻麦产量、氮素利用率无显著影响,但会降低水稻植株的氮素积累量。与普通尿素施肥处理相比,普通尿素与不同配比控释尿素一次性施肥处理提高了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并且在3年试验期内,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基于本研究结果得出,在江苏里下河地区稻麦轮作条件下,水稻适宜的控释尿素配施比例为70%,小麦适宜的控释尿素配施比例为70%~100%。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276 285 1493539 贺平<sup>1</sup>,陈玮峰<sup>1</sup>,蔡健<sup>1</sup>,郁洁<sup>2</sup>,张丽<sup>2</sup>,陈雅玲<sup>2</sup>,李云龙<sup>1</sup>,左文刚<sup>1</sup> 高寒黑土区不同轮作模式对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09 为明确不同轮作模式对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本研究以马铃薯-小麦-甜菜-马铃薯(A处理)、马铃薯-水飞蓟-小麦-马铃薯(B处理)、小麦-甜菜-小麦-马铃薯(C处理),油菜-小麦-甜菜-马铃薯(D处理),小麦-油菜-大麦-马铃薯(E处理)和油菜-小麦-马铃薯-马铃薯(CK,对照)6种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菌16S区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当地6种种植模式对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轮作模式的土壤样本共获得36 420个扩增子序列变异(ASV),划分为45门、119纲、298目、451科、790属和357种。不同轮作模式马铃薯根际土壤主要优势菌群同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芽单胞菌门、放线菌门、浮霉菌门、疣微菌门、绿弯菌门、黏球菌门、髌骨菌门,但主要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在不同轮作模式中存在差异。与CK相比,轮作明显提高了细菌中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细菌的相对丰度,而放线菌门细菌相对丰度明显降低,溶杆菌属细菌以及与碳、氮相关的功能菌相对丰度升高。组间群落差异分析(LEfSe)结果表明,在细菌群落中共鉴定出38个差异物种。通过基因功能预测发现,一级功能中新陈代谢的相对丰度最大(62.04%~62.46%),相对丰度大于1.0%的二级功能代谢通路有19类,其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相对丰度最高(12.93%~13.29%)。综上所述,轮作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提高了土壤细菌中的优势功能菌,其中以小麦-甜菜-小麦-马铃薯轮作模式效果最好,更适宜高寒黑土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286 295 2758920 王籽懿<sup>1</sup>,韩伟<sup>2</sup>,金鸿飚<sup>3</sup>,黄修梅<sup>1</sup>,李明<sup>1</sup> 土壤含盐量对滨海盐渍农田土壤氮素转化和淋失特征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10 为明确土壤含盐量对滨海盐渍农田土壤氮素转化和淋失特征的影响,本研究设置4个土壤含盐量水平[CK(含盐量&lt; 1 g/kg)、S1(含盐量2 g/kg)、S2(含盐量3 g/kg)、S3(含盐量5 g/kg)],进行120 d的模拟淋溶试验,动态监测土壤和淋溶液中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明确土壤含盐量对氮素转化和淋失特征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相比于CK和S1处理,高土壤含盐量(≥3 g/kg)延缓了S2和S3处理土壤NH+4-N和NO-3-N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并显著降低了土壤NO-3-N含量的峰值。高土壤含盐量显著影响了NH+4-N淋失特征:相较于CK和S1处理,S2和S3处理淋溶液NH+4-N质量浓度峰值更低、到达峰值时间更晚。但土壤含盐量未对NO-3-N淋失特征(NO-3-N质量浓度和淋失量)产生显著影响。监测期间土壤和淋溶液NO-3-N含量(质量浓度)呈现“双峰值”变化趋势:除施肥后30 d内土壤和淋溶液NO-3-N含量(质量浓度)上升外,施肥第45 d后,土壤和淋溶液NO-3-N含量(质量浓度)再次显著升高。方差分解分析结果显示,水输入量和氮转化过程的综合效应是决定NO-3-N淋失的主要因素。综上,当土壤含盐量≥3 g/kg时,盐分显著抑制尿素的水解和硝化作用。但受高水输入量影响,盐分对NO-3-N淋失没有显著影响。水输入量的降低会导致NO-3-N的累积并增加施肥后期的淋失风险。因此,作物生长期合理的水肥管理结合休耕期种植覆盖作物可有效减少滨海盐渍农田NO-3-N淋失。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296 304 1505739 董岳<sup>1,2,3</sup>,胡奕婷<sup>1,4</sup>,张辉<sup>5</sup>,徐聪<sup>1,2,3</sup>,聂亚锋<sup>1</sup>,马艳<sup>1,2,3</sup>,汪吉东<sup>1,2</sup>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的水稻二化螟冬前虫量测算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11 为实现稻田二化螟冬前虫量的精确测算,本研究在二化螟差异化防控的基础上,利用无人机获取水稻灌浆期和蜡熟期的双时相多光谱数据,并结合虫量稳定期的冬前虫量田间调查,基于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回归、随机森林回归、岭回归、Lasso回归和贝叶斯回归等方法构建稻田二化螟冬前虫量的遥感估算模型。结果表明,灌浆期450 nm(b1)、660 nm(b3)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和蜡熟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稻田二化螟冬前虫量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不同回归方法下,采用双时相数据建立的稻田二化螟冬前虫量遥感估算模型的估算值与观测值的相关性整体上优于单时相数据,其中,基于双时相遥感数据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建立的估算方法最佳,测试集和训练集的估算虫量和观测虫量相关系数分别达0.85和0.94,且此方法下稻田二化螟冬前虫量的估算结果更符合田间实际情况。本研究基于无人机技术建立的稻田二化螟冬前虫量估算方法,可为稻田二化螟的精确防控提供依据。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305 312 4616153 曹梦娇<sup>1</sup>,白石<sup>2</sup>,唐攀攀<sup>2</sup>,徐红星<sup>3</sup>,王晔青<sup>1</sup>,周国鑫<sup>4</sup> 基于轻量化改进YOLOv8模型和边缘计算的玉米病虫害检测系统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12 为实现玉米病虫害的原位准确检测与识别,本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边缘计算的玉米病虫害智能检测系统。该系统基于YOLOv8模型并进行改进,具体改进方法包括:采用高效视觉网络(EfficientViT)作为主干网络,以降低计算量;在特征融合网络中引入幻影卷积(GhostConv),进一步减轻计算负担;在C2f模块中引入空间通道重建卷积(SCConv),以增强特征提取性能;将损失函数替换为具有动态非单调聚焦机制的损失函数(WIoU),以提高模型的识别精度。同时,本研究设计了基于边缘计算的病虫害检测系统上位机、下位机架构,并将该轻量化模型部署到Jetson orin nano边缘计算设备上。系统采用Pyside6开发系统可视化界面,除具备识别与训练功能外,还集成了基于大模型技术的AI专家库,可以实现对病虫害的智能化诊断。通过自建的玉米病虫害数据集对改进模型YOLOv8-EGCW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与原始模型YOLOv8m相比,改进模型YOLOv8-EGCW的精确度、召回率和平均精度均值分别提升了0.4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参数量和模型大小大幅减少,单张图像检测时间缩短。建立的玉米病虫害检测系统测试结果显示,准确率达到93.4%,检测速度达1 s 25帧。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边缘计算环境下玉米病虫害原位检测的需求。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313 322 2370093 施杰<sup>1,2</sup>,熊凯祥<sup>1</sup>,李志<sup>1</sup>,陈立畅<sup>1</sup>,唐秀英<sup>1</sup>,杨琳琳<sup>1,2</sup> 基于改进YOLOv8n模型的辣椒病害检测方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13 为了解决辣椒病害检测速度慢,漏检率和误检率高的问题,本研究以YOLOv8n为基线模型,引入Adown下采样模块替代原模型骨干网络(Backbone)的卷积下采样层,引入SlimNeck模块将原模型颈部网络中的卷积层和特征聚合模块(C2f)替换为混合卷积模块(GSConv)和跨阶段部分网络(VoVGSCSP)模块,并利用辅助训练头Aux Head(Auxiliary head)融合原有的检测头,构建改进的YOLOv8n模型(YOLOv8n-ATA模型)。最后利用辣椒炭疽病、褐斑病、脐腐病和细菌性叶斑病等4种病害影像数据集对改进后的模型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模型的浮点计算量和模型大小比原YOLOv8n模型增加19.5%和10.2%,但模型对辣椒病害的识别精确率、平均精度均值mAP50和mAP50∶95分别提升2.6个百分点、2.9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同时每1 s传输帧数增加15.1%。因此,改进后的模型能够对辣椒病害进行有效识别,较好实现模型识别准确度与效率的平衡。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323 334 3601966 李芳<sup>1</sup>,危疆树<sup>1</sup>,王玉超<sup>2</sup>,张尧<sup>1</sup>,谢宇鑫<sup>1</sup> 基于分数阶微分的猕猴桃叶片叶绿素含量估算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14 叶片叶绿素含量是表征植被生长状态的重要生理生化参数,传统的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操作复杂且会破坏叶片组织结构,对植物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通过构建高精度叶绿素反演模型,可以实现对猕猴桃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实时无损监测。本研究采集了猕猴桃冠层的高光谱数据,并同步测定了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通过对原始光谱进行分数阶微分变换(阶数为0~2,步长为0.2),结合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算法(CARS)筛选得到敏感波段。分别基于原始波段和敏感波段训练随机森林模型(RF)、支持向量机模型(SVR)和极限学习机模型(ELM)。结果表明,分数阶微分变换显著提高了光谱反射率与猕猴桃叶片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CARS算法提升了模型精度。光谱反射率经过1.8阶微分处理后,采用CARS算法筛选出敏感波段,利用这些敏感波段训练随机森林模型,取得了最佳效果。训练后的随机森林模型在验证集上决定系数(R2)达到0.93,均方根误差(RMSE)为2.56,相对分析误差(RPD)为3.89。该研究结果可为猕猴桃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高精度估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对猕猴桃生长监测和精准农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335 344 2219408 唐国强,刘梦云,蒋丹垚,宋正华,常庆瑞 甘蓝β-淀粉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响应低温胁迫的表达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15 β-淀粉酶(BAM)是植物水解淀粉的重要酶类,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响应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甘蓝BRAD参考基因组的全基因组序列,分离鉴定得到20个BolBAM基因,并对其家族成员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蛋白质特征分析、基因结构分析、不同器官/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析、低温(2 ℃)胁迫下的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从甘蓝中共鉴定得到20个BolBAM蛋白,BolBAM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长度范围是193 aa(BolBAM3c)~678 aa(BolBAM7);甘蓝BAM蛋白家族成员兼有弱酸性、弱碱性蛋白质;除BolBAM11、BolBAM12、BolBAM14外,其他BolBAM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质。RNA-Seq(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BolBAM1b、BolBAM5a、BolBAM9b在7个组织/器官中的相对表达量均较高,在花中BolBAM1b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角果中BolBAM5a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愈伤组织中BolBAM9b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本研究还发现,在甘蓝耐冷材料923、冷敏材料D9中,14个BolBAM基因受到低温诱导表达;冷敏材料D9中BolBAM3a的相对表达量在低温处理6 h时高于耐冷材料923,但在低温处理24 h时,其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923;耐冷材料923中BolBAM3b的相对表达量在低温处理6 h、24 h时均显著高于冷敏材料D9。本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BolBAM3a、BolBAM3b基因调控甘蓝应对低温胁迫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345 354 2200266 山溪,陶美奇,潘永飞,秦文斌,张振超,姚悦梅,戴忠良 油菜素内酯浸种对盐胁迫下曼陀罗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16 在全世界范围内,土壤盐渍化日渐严重,严重威胁植物的生长。为探究油菜素内酯在曼陀罗应对盐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用油菜素内酯浸泡曼陀罗种子,分析其对曼陀罗种子萌发、种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aCl胁迫会抑制曼陀罗种子萌发和种苗生长。1×10-9mol/L油菜素内酯浸种处理可显著提高盐胁迫下曼陀罗种苗的根长、下胚轴长、含水率、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种子活力指数,降低曼陀罗种苗中丙二醛和脯氨酸的含量,提升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增强抗盐胁迫能力。1×10-8mol/L油菜素内酯浸种处理会抑制曼陀罗种子的萌发及种苗生长。本研究为增强曼陀罗抗盐胁迫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355 361 1416348 闫艳华,曾慧琳,杨阳 沙棘原浆关键加工环节品质动态变化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17 为明确沙棘原浆在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本研究以新疆大果沙棘为试验材料,系统探究破壁处理、酶解处理、均质处理和灭菌处理对沙棘原浆营养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探究沙棘原浆挥发性物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破壁处理后的沙棘原浆中抗坏血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破壁处理后的沙棘原浆相比,酶解处理后的沙棘原浆中总酚含量、抗坏血酸含量、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P<0.05);与均质处理后的沙棘原浆相比,灭菌处理后的沙棘原浆中总酚含量、抗坏血酸含量、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P<0.05)。双边检验结果表明,酶解处理和灭菌处理是影响沙棘原浆风味的关键加工环节。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乙缩醛、2-戊酮、丙酮、2-丁酮、乙酸甲酯是区分对照、酶解处理后的沙棘原浆和灭菌处理后的沙棘原浆的关键特征化合物。本研究结果可为沙棘原浆的品质控制及加工工艺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362 371 1668757 李颜博,杜庆萍,杨瑞,李薇,张路思,宋安康,李玮,李学文,王伟 劳动力要素对梨生产比较优势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18 劳动力要素是影响梨生产比较优势的关键因子。本研究基于2001-2020年中国梨产区空间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中国梨生产比较优势的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梨产区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呈逐年增大趋势;劳动力老龄化、劳动力价格上涨与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对梨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有显著负向影响,而提高机械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梨主产区劳动力老龄化、非主产区的劳动力价格上涨不利于梨生产综合比较优势的提升;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本研究结果明确了梨生产综合比较优势的空间效应及影响机制,有利于梨产区之间联动发展,为因地制宜地发挥农业劳动力与机械化优势对中国各梨产区梨生产综合比较优势的促进作用提供参考。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372 380 1111812 潘超<sup>1,2</sup>,肖逸<sup>2,3</sup>,耿献辉<sup>1</sup> 香稻研究进展及市场化开发应用现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19 本文从6个方面(香稻的概念、类型和分布;香米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香稻香味的化学成分、香味物质形成和代谢调控机制;香稻香味的遗传和遗传育种研究进展;香稻香味的检测方法;香稻的市场化开发应用建议等)阐述了香稻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提升香稻稻米品质和营养价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推动香稻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381 392 1134585 郭桂英<sup>1</sup>,钟思志<sup>1</sup>,王青林<sup>1</sup>,沈光辉<sup>1</sup>,霍二伟<sup>1</sup>,马汉云<sup>1</sup>,申关望<sup>1</sup>,余新春<sup>1</sup> 玉米机械化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20 玉米机械化播种是玉米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农机产品技术创新型研发的重要途经。根据玉米机械化播种技术的实施应用情况,本文从玉米种植模式、玉米机械化播种配套装备、玉米机械化播种关键技术及智能化技术在玉米机械化播种中的应用4个方面进行综述,阐述了当前中国玉米的种植概况及种植模式,重点介绍了玉米直播和移栽2种播种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动态,结合精准农业背景,分析了智能化现代测控技术在玉米播种机械上的应用研究情况,涵盖播量监测、变量播种、自动导航等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玉米播种机械化的发展难点,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玉米播种机械化技术研究与装备创制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393 403 2738133 花登峰<sup>1,2</sup>,姜鹏<sup>1</sup>,高进<sup>1</sup>,施洋<sup>1</sup>,孙健雄<sup>1</sup>,陆镇威<sup>1</sup>,王海洋<sup>1</sup>,程芳梅<sup>1</sup> 农业机械手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21 农业机械手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传感技术、计算机视觉以及运动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手逐渐向智能化、自主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本研究概述了农业机械手的研究现状及主要结构。基于农业机械手作业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作业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将农业机械手的关键技术归纳为末端执行器设计、传感感知技术、视觉技术和运动控制技术,进一步对末端执行器类型进行分类归纳,分析不同末端执行器的研究现状;对现阶段农业机械手领域的目标识别和定位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对当前农业机械手领域的传感感知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对农业机械手作业控制过程进行了综述。最后,针对当前农业机械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农业机械手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2025年02月28 00:00 2025年02期 404 416 1579373 赵煜,方国艾,李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