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学报 /oa 玉米叶部性状的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01 叶片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为玉米提供营养物质,通过影响耐密性等影响产量提升。本研究选用QR273和T32为亲本,构建150份F2、F2∶3家系材料,结合基因型和不同环境中叶部性状的表型评价数据,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TL)定位。结果发现,2个环境下共检测到85个叶部性状相关QTL,其中有12个全株叶片数相关QTL、14个穗上叶片数相关QTL、22个叶长相关QTL、17个叶宽相关QTL、20个叶夹角相关QTL。结合公共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共筛选出7个候选基因。其中Zm00001d013612编码微管蛋白,参与调控细胞骨架结构组成;Zm00001d053543参与油菜素甾醇介导的信号通路;Zm00001d031291编码的蛋白质具有组蛋白乙酰化功能;Zm00001d031292参与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家族基因表达的调控;Zm00001d031296调控钾离子跨膜转运蛋白活性;Zm00001d031300、Zm00001d031303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蛋白质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这7个候选基因均参与细胞分化,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本研究结果将为深度揭示玉米叶部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支持。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777 1786 1255867 郭爽<sup>1,2</sup>,聂蕾<sup>1,2</sup>,何玥<sup>1,2</sup>,王栋<sup>1,2</sup>,涂亮<sup>2</sup>,刘鹏飞<sup>2</sup> 不同弱光耐受性甘薯在弱光下的光合和荧光特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02 本研究以耐弱光品种榕薯109和不耐弱光品种榕薯756为材料,采用自然光照(CK)和遮光50%处理,遮光60 d后测定甘薯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遮光50%处理的2个甘薯品种净光合速率(Pn)、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自然光照和遮光50%处理榕薯109的Pn、Pmax、LSP均高于榕薯756,LCP、暗呼吸速率(Rd)低于榕薯756。自然光照和遮光50%处理2个甘薯品种对CO2响应情况不同,榕薯109的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均高于榕薯756,CO2补偿点(CCP)低于榕薯756。光合诱导过程中,2个甘薯品种对高光诱导的响应存在差异,榕薯109反应速度较快。遮光50%处理2个甘薯品种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暗适应下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光适应下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低于对照(P<0.05)。自然光照和遮光50%处理榕薯109的F′v/F′m、△F/F′m、ETR、NPQ均不低于榕薯756。遮光50%处理2个甘薯品种的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PSⅡ)均显著低于对照,非光化学淬灭耗散比例(NPQ)、荧光耗散比例(f,d)显著高于对照。遮光50%处理榕薯109产量下降幅度低于榕薯756。综上所述,耐弱光品种榕薯109对弱光适应性更强,在弱光胁迫下能维持较高水平的净光合速率、光诱导反应速度和非光化学热耗散能力,产量下降幅度较小。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787 1793 1027345 张小红,鄢铮,魏广彪 多效唑对鸡爪槭生长及叶色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03 本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所槭树创新团队自主选育的鸡爪槭新品种金陵丹枫二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质量浓度多效唑对金陵丹枫生长、叶色、叶绿素荧光指标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春季鸡爪槭展叶初期设定7个多效唑质量浓度(分别为150 mg/L、300 mg/L、500 mg/L、800 mg/L、1 500 mg/L、2 000 mg/L、2 500 mg/L)整株喷施。结果表明,喷施不同质量浓度多效唑均能明显抑制金陵丹枫植株生长,且多效唑质量浓度越高,金陵丹枫株高越矮、当年生新梢长度越短。同时,喷施多效唑会影响金陵丹枫的叶色,导致叶片变红,花青素含量显著升高。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花青素合成途径关键基因ApPYL、ApCHS、ApCHI、ApF3H和ApDFR的表达量都高于对照。当多效唑质量浓度达到2 000 mg/L时,叶片受到明显伤害。本研究中金陵丹枫矮化最适宜的多效唑质量浓度为1 500 mg/L。适宜质量浓度多效唑喷施28 d后,金陵丹枫叶片的Fv/Fo值、Fv/Fm值,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表明多效唑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可提高鸡爪槭金陵丹枫对逆境胁迫的耐受能力,并能对鸡爪槭进行盆栽矮化和提高观赏性。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794 1800 1685860 颜坤元<sup>1</sup>,李淑顺<sup>1</sup>,王宣婷<sup>2</sup>,马秋月<sup>1</sup>,杜一鸣<sup>1</sup>,李倩中<sup>1</sup>,朱璐<sup>1</sup> 江苏省大豆豆荚真菌病害的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04 真菌引起的大豆豆荚病害直接影响大豆籽粒及鲜食豆荚的产量和品质,为了解江苏省大豆豆荚病害的主要致病菌,本研究从南京、淮安、徐州、南通、盐城的大豆种植区内采集了78份有明显病斑的豆荚,通过病原菌组织分离与纯化得到112种病原菌。通过对比ITS与TUB2序列,112种病原菌被分为半知菌亚门的5个属:镰刀菌属(Fusarium spp.)、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p.)、拟茎点霉属(Diaporthe spp.)、黑孢菌属(Nigrospora spp.)和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 spp.)。其中镰刀菌属占比最高,占65.18%。从每个属中选择1个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以及柯赫氏法则验证,并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系统演化分析。结果证明5个分离物分别属于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平头炭疽菌(C. truncatum)、大豆拟茎点霉菌(D. longicolla)、球黑孢菌(N. sphaerica)和假可可毛色二孢菌(L. pseudotheobromae)。本研究明确了为害江苏省大豆豆荚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豆豆荚真菌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801 1809 2840410 李艺阳<sup>1,2</sup>,吴冕<sup>2</sup>,顾和平<sup>2</sup>,陈新<sup>2</sup>,崔晓艳<sup>1,2</sup> 南通市蚕豆赤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抑菌药剂筛选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05 为明确江苏省南通市蚕豆赤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对致病菌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碱基序列分析对疑似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南通市蚕豆赤斑病病原菌为拟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iopsis)。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 ℃,最适光照条件为12 h光照+12 h黑暗,对pH不敏感,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牛肉膏和硫酸铵,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抑菌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0%苦参碱水剂和10.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005 4 mg/L和0.755 4 mg/L,而10.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和80.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对病原菌几乎无抑制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南通市蚕豆赤斑病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810 1817 1864378 王凡,卞晓春,刘陈玮,徐仁超,陆红臣,吴春芳 多花黄精灰霉病病原菌Botrytis deweyae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06 为全面了解多花黄精灰霉病病原菌杜威葡萄孢(Botrytis deweyae)特性,并有效防治由该病原菌引起的病害,本研究对Botrytis deweyae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有效的化学杀菌剂与生物杀菌剂。结果表明,最适宜Botrytis deweyae菌丝生长的环境条件是24 h光照,25 ℃恒温培养,最适宜Botrytis deweyae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pH值6.0~7.0,以葡萄糖为碳源,以牛肉膏为氮源。8种化学杀菌剂中,抑菌效果最好的是500 g/L异菌脲悬浮剂和25% 抑霉唑·咯菌腈悬浮剂,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076 μg/mL和0.094 μg/mL。7种生物杀菌剂中,0.3%四霉素水剂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418 μg/mL。本研究结果为Botrytis deweyae引起的多花黄精灰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818 1825 3281350 尹福强<sup>1,2</sup>,宋珍<sup>1</sup>,徐琴<sup>1</sup>,蒋佳敏<sup>1</sup>,袁月<sup>1</sup>,郭甜甜<sup>1</sup>,肖徵恩<sup>1</sup>,张凤<sup>1</sup>,马万里<sup>1</sup>,刘铭<sup>1,2</sup> 巢湖流域氮肥减施下2种控释肥料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环境效益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07 探讨2种控释肥料减氮施用对作物产量与氮素利用率及环境效益的影响,为巢湖流域氮肥减量增效、作物丰产及面源污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于2022年在巢湖流域进行2种新型控释肥料减量施用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选取无机包裹肥和增效控释肥2种控释肥料,并设置5个施氮水平(不施氮、农户模式施氮量及在农户模式施氮量的基础上减量20%、28%和40%,即施氮量为 0 kg/hm2、263 kg/hm2、210 kg/hm2、189 kg/hm2和158 kg/hm2)。分析2种控释肥料氮肥减量施用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氮素转运利用及水稻季环境效益的影响。与农户模式相比,减氮20%施用2种新型控释肥料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可以实现减氮不减产,且显著降低了水稻季活性氮损失的风险。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无机包裹肥和增效控释肥的最佳施氮量为230 kg/hm2和195 kg/hm2。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826 1833 1096204 汤佳玮<sup>1</sup>,丁婕婕<sup>2</sup>,刘晓淑<sup>2</sup>,陈勇<sup>2</sup>,陈骏<sup>2</sup>,李慧敏<sup>2</sup>,罗来超<sup>3</sup>,熊启中<sup>3</sup>,张卫峰<sup>1</sup> 二氢卟吩铁对不同播期小麦产量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08 为了探究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二氢卟吩铁(ICE6)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扬麦25和镇麦1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播期<br />[2020年11月3日(播期Ⅰ)、2020年11月8日(播期Ⅱ)、2020年11月13日(播期Ⅲ)、2020年11月18日(播期Ⅳ)],以0.02%二氢卟吩铁可溶性粉剂拌种,并在小麦破口前7 d和抽穗扬花期用0.02%二氢卟吩铁可溶性粉剂5 000倍液叶面喷施,调查分析4个播期小麦生育期、田间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要素、SPAD值以及花后灌浆速率。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经过0.02%二氢卟吩铁可溶性粉剂处理后,2个小麦品种第Ⅰ播期和第Ⅱ播期处理基本苗和越冬苗显著增加,第Ⅰ播期处理株高显著降低,第Ⅰ播期处理第2节间和第Ⅳ播期处理总节间长度显著缩短;扬麦25第Ⅱ播期处理、镇麦12号第Ⅰ播期处理小麦抽穗期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延缓了叶片的衰老,为籽粒灌浆提供了充足的光合产物,进而提高单位面积小麦产量。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834 1843 1029503 胡蕾<sup>1</sup>,孙一标<sup>1</sup>,朱静雯<sup>1</sup>,季英华<sup>2</sup>,朱国永<sup>1</sup>,魏利辉<sup>2</sup>,王爱民<sup>1</sup> 氮肥调控对江淮地区冬闲田毛叶苕子固氮特征及固氮酶活性的影响及机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09 冬闲田种植绿肥作物已经成为提升耕地质量的一种重要措施。为明确不同氮肥水平对毛叶苕子固氮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50 kg/hm2(N1)、100 kg/hm2(N2)3个施氮水平,测定毛叶苕子关键生育期的生物量、根瘤生物量、氮吸收量及固氮酶活性等指标,明确氮肥调控措施对毛叶苕子固氮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与CK相比,2个生长季N1处理和N2处理毛叶苕子生物量、氮吸收量和共生固氮量都有显著增加。N1处理的共生固氮率与CK无显著差异,而N2处理的共生固氮率下降明显。N1处理的共生固氮量显著高于N2处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现蕾期和盛花期固氮酶活性呈增加趋势,N2处理的固氮酶活性比CK增加42.8%~76.1%。3个处理的根瘤生物量和根瘤固氮酶活性均在盛花期达到最大值。SQRT模型可较好拟合毛叶苕子固氮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不同处理下拟合方程决定系数(R2)均≥0.87。与CK相比,N1和N2处理的固氮酶活性开始时间(Dmin)明显推迟,固氮酶活性峰值出现时间(Dopt)提前。总之,N1处理(50 kg/hm2)能够显著增加植株生物量、共生固氮量及氮吸收量,可以作为试验地区冬闲田种植毛叶苕子的推荐施氮量。本研究结果可为江淮地区冬闲田的合理培肥提供依据和支撑。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844 1853 1533030 董玉兵<sup>1,2</sup>,董青君<sup>1</sup>,李传哲<sup>1</sup>,李卫红<sup>1</sup>,张苗<sup>1</sup>,邵文奇<sup>1</sup>,孙春梅<sup>1</sup>,陈川<sup>1</sup> 基于高光谱和卷积神经网络的大田马铃薯早疫病严重程度分级方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10 早疫病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大田病害监测对控制早疫病发展有重要意义。使用配备高光谱成像仪的无人机(UAV)在田间尺度上获取患不同严重程度早疫病的马铃薯高光谱影像,分别提取并计算健康、轻度感染、中度感染和重度感染马铃薯的冠层光谱数据,通过光谱变换得到包括原始光谱在内的4种光谱,再进行特征波段选取,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基于全波段和特征波段对马铃薯早疫病不同发病程度进行识别。结果表明,一阶微分光谱随机蛙跳(RF)降维后的特征波段+CNN模型的效果最好,总体识别准确率为91.18%,比一阶微分光谱随机蛙跳(RF)降维后的特征波段+反向传播网络(BP)总体准确率提高了1.96个百分点,平均精准率和平均召回率分别提高了3.00个百分点和2.00个百分点,平均F1得分提高了0.02;对不同感染等级的识别精度分别达到了95.0%、88.0%、83.0%和97.0%。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854 1862 2427657 梁雪,冯全,杨森,郭发旭 基于全局图推理与改进三维动态卷积的鱼类摄食行为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11 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时间动作检测的轻量化视频分类网络,旨在解决水产智能化养殖中饵料的投喂不均和水体污染等问题,提高投喂准确性和效率。该网络以ResNet 3D为基础,引入深度可分离卷积模块和三维动态卷积模块,以降低模型规模和参数量;同时采用图卷积全局推理模块和稠密卷积模块构建区域和全局关系,增强网络深层特征的表达,提高网络分类准确率。经试验验证,该模型检测准确率可达96.70%,相较变分自动编码器卷积网络和3D ResNet-GloRe网络,其准确率分别提高7.7个百分点和4.4个百分点;同时,该模型的参数量和计算量也明显降低,分别为1.10 M和3.87 G。研究结果表明,该基于时间动作检测的轻量化视频分类网络可以有效提高水产养殖中饵料的智能化投喂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饵料投喂不均以及水体污染等问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863 1874 3197931 丁寅<sup>1,2</sup>,陈明<sup>1,2</sup>,栗征<sup>3</sup>,薛江浩<sup>1,2</sup> 非洲猪瘟病毒p30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段表达及反应原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12 为比较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p30蛋白氨基酸序列中不同片段的反应原性,探究p30蛋白氨基酸序列中可能的抗原优势片段。本研究通过PCR、克隆技术将p30蛋白氨基酸序列中不同片段的编码基因分别插入表达质粒pET32a,经IPTG诱导、Ni柱纯化、透析后,获得p30蛋白氨基酸序列中8~101 aa片段(P-1#)、58~101 aa片段(P-2#)、101~158 aa片段(P-3#)、8~194 aa片段(P-4#),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p30蛋白氨基酸序列中不同片段与p30蛋白免疫兔血清和ASFV阳性猪血清的反应原性。结果显示,上述片段均获得诱导表达及纯化,表达形式有可溶性表达(P-1#、P-3#)和包涵体表达(P-2#、P-4#)。各片段以1.0 mg/L包被时,p30免疫兔血清与p30蛋白氨基酸序列中4种片段均能发生免疫反应,ASFV阳性猪血清与P-4#、P-1#反应较佳,与P-3#反应中等,与P-2#反应最弱。综上,p30蛋白氨基酸序列中不同片段反应原性的差异为认识p30抗原优势区域提供了数据,这将有助于非洲猪瘟血清学诊断抗原的科学筛选。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875 1881 1282044 周俊明,倪艳秀,范宝超,祝昊丹,朱雪蛟,王丹丹,胡屹屹,李彬 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和抗菌肽对藏鸡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13 本研究在饲料中分别添加非淀粉多糖复合酶制剂、抗菌肽及二者联合添加,探究其对藏鸡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性能的影响。挑选240羽14 日龄健康藏鸡(公母各半),将藏鸡随机分为4组:基础饲料组(CK)、基础饲料添加300 mg/kg复合酶制剂组(NSP处理)、基础饲料添加200 mg/kg抗菌肽组(AMPs处理)及基础饲料添加300 mg/kg复合酶制剂+200 mg/kg抗菌肽的酶肽组(NSP+AMPs处理)。在42日龄、63日龄于每个重复中选取2只体重相近的藏鸡统计生产性能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与CK相比,NSP处理、AMPs处理及NSP+AMPs处理均能显著增加21~42日龄藏鸡平均日采食量(P&lt;0.05);NSP+AMPs处理能显著提升藏鸡平均日增重(P&lt;0.05)。(2)NSP+AMPs处理可显著降低42日龄、63日龄藏鸡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P&lt;0.05),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lt;0.05)。NSP处理可显著降低42日龄及63日龄藏鸡血清中MDA含量,提升42日龄及63日龄藏鸡血清中GSH-Px的活性(P&lt;0.05)。AMPs处理可显著提升42日龄藏鸡血清中GSH-Px活性及63日龄藏鸡血清中SOD活性(P&lt;0.05),可显著降低63日龄藏鸡血清中MDA含量;NSP+AMPs处理可显著降低42日龄及63日龄藏鸡肝脏中MDA含量(P&lt;0.05),可显著提高GSH-Px活性(P&lt;0.05)。NSP处理可显著降低42日龄藏鸡肝脏中MDA含量,显著提高GSH-Px活性(P&lt;0.05),各处理均可提升42日龄及63日龄藏鸡肝脏中SOD活性(P&lt;0.05)。(3)AMPs处理与NSP+AMPs处理能显著提升42日龄藏鸡的法氏囊指数(P&lt;0.05),且NSP+AMPs处理能显著提升63日龄藏鸡法氏囊指数(P&lt;0.05),所有试验组均能显著提升42日龄、63日龄藏鸡血清新城疫抗体效价(P&lt;0.05);AMPs处理与NSP+AMPs处理均显著提升42日龄、63日龄藏鸡血清中免疫球蛋白Y(IgY)含量(P&lt;0.05)。饲料中酶制剂与抗菌肽联合添加可显著提高藏鸡的抗氧化能力与免疫性能,且显著提高藏鸡的生产性能,酶制剂与抗菌肽联合添加效果优于酶制剂或抗菌肽单独添加。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882 1890 1107276 魏盼琪<sup>1</sup>,杨佳<sup>1</sup>,郑玉才<sup>1</sup>,李志雄<sup>1</sup>,倪建华<sup>2</sup>,冯卫东<sup>3</sup>,饶开晴<sup>1</sup> 金钗石斛多糖对产蛋后期鸡产蛋性能和盲肠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14 为研究金钗石斛多糖对产蛋后期隐性白羽鸡产蛋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饲喂白羽鸡金钗石斛多糖,饲喂期间对白羽鸡的产蛋指标进行记录。饲养60 d后,采集白羽鸡盲肠内容物用于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金钗石斛多糖处理隐性白羽鸡的总产蛋数、产蛋量、日产蛋量和产蛋率极显著提高(P<0.01)。白羽鸡肠道微生物群落中,属水平上,优势菌属为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里氏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 Rc9_gut group);门水平上,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厚壁菌门(Fimicutes)。与对照相比,金钗石斛多糖处理瘤胃球菌群(Ruminococcus_torques_group)、粪球菌属(Faecalicoccus)与梅迪杆菌属(Merdibacter)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显著提升(P<0.05),巴恩斯氏菌属(Barnesiella)等致病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表型预测结果显示,对照白羽鸡肠道微生物群落革兰氏阳性菌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金钗石斛多糖处理(P<0.05),而革兰氏阴性菌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金钗石斛多糖处理(P<0.05)。由此可以看出,金钗石斛多糖改善了隐性白羽鸡的肠道微生态,提高了产蛋后期鸡的生产性能。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891 1903 4441330 谭启松,石钰仕,李辉,龙霞,赵德鹏,余欢,陈友波 槲皮素对鹌鹑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15 为明确日粮中添加槲皮素对鹌鹑生产性能、蛋品质和性激素水平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促进槲皮素在鹌鹑生产中的应用,将288羽7周龄黄羽产蛋雌鹌鹑随机平均分为4组,分别饲喂基础饲料、添加0.02%槲皮素的基础饲料、添加0.04%槲皮素的基础饲料、添加0.08%槲皮素的基础饲料,饲喂56 d,测定各处理鹌鹑生产性能指标、蛋品质指标、卵巢激素水平,并对鹌鹑粪便进行16S rDNA测序,分析日粮中添加槲皮素对鹌鹑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04%槲皮素的日粮处理能够增强鹌鹑的蛋壳强度,添加0.08%槲皮素的日粮处理能够提高鹌鹑的产蛋率、蛋壳比例、蛋壳强度和蛋黄比例,但对平均蛋重、日采食量和料蛋比无显著影响;添加0.08%槲皮素的日粮处理可显著提高鹌鹑卵巢中孕酮(PROG)浓度和降低催乳素(PRL)浓度;添加0.08%槲皮素的日粮处理可降低有害菌群相对丰度。综上,添加0.08%槲皮素的日粮处理可提高鹌鹑生产性能和蛋品质,且槲皮素可降低肠道内有害菌群的相对丰度,促进机体健康。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904 1913 1634606 曹嫦妤<sup>1</sup>,何奕豪<sup>1</sup>,林丽明<sup>1</sup>,刘阳<sup>2</sup>,李欣然<sup>1,3</sup> 硅肥对番茄生长及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16 为了明确施用硅肥对基质栽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本试验以京番501号番茄为试验材料,研究根施不同浓度硅肥对番茄生长、生理生化特性、基质酶活性和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外源硅对照(CK)相比,根施1 mmol/L的硅肥可以显著提高番茄植株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显著提高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抑制番茄叶片超氧阴离子(O·-2)、丙二醛和脯氨酸积累;显著提高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同时,根施1 mmol/L硅肥,基质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结合主成分分析,根施1 mmol/L硅肥可通过提高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土壤酶活性,降低番茄膜脂过氧化,同时改善基质理化性质,有效促进番茄生长发育。本研究结果可为基质栽培番茄的高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914 1922 1435037 刘梓桐,金宁,孟鑫,金莉,徐之奇,王莹莹,张富鑫,郁继华,吕剑 莴苣SBP转录因子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茎用莴苣茎膨大期的表达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17 SBP家族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明确茎用莴苣SBP家族基因染色体分布、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茎膨大期表达特征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本研究以拟南芥SBP蛋白氨基酸序列为参考筛选鉴定莴苣SBP家族基因,进行莴苣SBP家族基因的染色体定位、进化树构建、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构建其编码蛋白质的互作网络,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茎用莴苣茎膨大期SBP家族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莴苣基因组中共鉴定到27个SBP基因,可分为7个亚族,不均匀分布于8条染色体上。多个SBP转录因子与植物开花相关蛋白LFY、乙烯响应转录因子(TOE2、TOE3、SMZ、SNZ)存在互作。在茎用莴苣茎膨大过程中,13个SBP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随着茎用莴苣茎的膨大,LsSBP25的表达量呈增加趋势,而LsSBP10、LsSBP22的表达量逐步降低。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莴苣SBP家族基因在莴苣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基础。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923 1932 3197437 张雨,马文娟,丁怡如,柳天义,廉荣齐,黄莹 基于SSR标记的MCID法鉴定新疆地方梨品种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18 为深入探究新疆地方梨品种的遗传关系,本研究采用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技术对28个新疆地方梨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利用人工绘制品种鉴别示意图(MCID)法建立品种鉴定图(CID)。结果表明,新疆地方梨品种间遗传差异较小,遗传分化为中等程度。通过构建新疆地方梨品种的聚类树状图,发现28个新疆地方梨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52~0.98。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群体群组数值(K)=3时新疆地方梨品种被划分为3个组,各品种之间存在普遍的基因交流。采用MCID法构建新疆地方梨品种的CID图谱,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梨种质资源评价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933 1941 2058781 毕清芮<sup>1</sup>,马新院<sup>1</sup>,薛玉冉<sup>1</sup>,樊国全<sup>2</sup>,王邵鹏<sup>2</sup>,牛莹莹<sup>1</sup> 药菊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及抗旱鉴定指标筛选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19 为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栽培类型药菊苗期生长的影响,并筛选耐旱性较强的药菊栽培类型和适宜的抗旱性鉴定指标,为抗旱药菊种质选择奠定基础,本研究以5个栽培类型药菊为材料,测定其在干旱胁迫下苗期的生长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并使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药菊苗期植株变矮;随着干旱胁迫加重,其地下部干重、根冠比、总根投影面积等指标呈降低趋势,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增长趋势。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怀菊抗旱性综合评价值最大(0.854),皇菊抗旱性综合评价值最小(0.093),5个栽培类型药菊抗旱性为怀菊&gt;滁菊&gt;亳菊&gt;杭菊&gt;皇菊;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干重、地下部干重、根冠比、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可作为药菊苗期的抗旱性鉴定指标。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942 1951 1057587 张丽欣<sup>1</sup>,孟盼盼<sup>1</sup>,吕清豪<sup>1</sup>,李珅<sup>2</sup>,祁瑞林<sup>2</sup>,张红瑞<sup>1</sup> 卟啉类化合物和游离铁对鸡胸肉肌原纤维蛋白理化特性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20 为了解卟啉铁及其产生的原卟啉和游离铁对鸡胸肉肌原纤维蛋白(MP)和肉品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分别用原卟啉(PPIX)、卟啉铁(Hemin)和游离铁(FeCl3)结合加热处理鸡胸肉,并测定鸡胸肉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卟啉铁、游离铁和原卟啉会使MP的溶解度显著降低(P&lt;0.05),浊度增加,平均粒径从空白加热组的531 nm分别增加到1 280 nm、955 nm和712 nm,说明鸡胸肉肌原纤维蛋白发生了交联聚集;卟啉铁和游离铁能促进蛋白质羰基的生成(P&lt;0.05),而原卟啉处理对蛋白质羰基含量没有显著改变(P&gt;0.05),但三者均可引起蛋白质疏水性提高;卟啉类化合物和游离铁处理能显著降低蛋白质分子间氢键和离子键含量,提高疏水相互作用力和二硫键含量,减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促使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发生解离;卟啉铁和游离铁对蛋白质理化特性的改变破坏了蛋白质凝胶结构,降低了蛋白质的黏度、弹性模量和黏度损耗模量。本研究为明确卟啉类化合物对肌原纤维蛋白特性和肉品品质的影响提供了参考,为调控鸡肉嫩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952 1961 1618818 舒丽枝<sup>1,2</sup>,时苗苗<sup>1,2</sup>,张牧焓<sup>1</sup>,卞欢<sup>1</sup>,徐为民<sup>1,2</sup>,王道营<sup>1,2</sup> 八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桃果实上的残留及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已广泛应用于中国桃生产中,但在桃树上已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仅多效唑·甲哌鎓,且中国无桃果实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由于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少,缺少安全间隔期、用药间隔期等信息,可能会导致盲目用药,增加残留与膳食风险。为明确中国桃主产区桃果实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现状,本研究采集中国13个桃主产区420份样品,针对8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开展残留情况调查与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并对不同产地、不同时间残留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桃主产区果实样品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检出率达到71.4%,8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检出率分别为多效唑60.0%、矮壮素21.7%、胺鲜酯8.1%、复硝酚钠6.7%、赤霉素5.0%、噻苯隆1.0%、氯吡脲1.0%、烯效唑0.7%。样品总体残留检出率较高,慢性膳食摄入风险为0.001 0%~0.360 8%,对一般人群为“无不可接受风险”。中国桃不同主产区、不同时间桃果实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种类与残留量差异较大,南方地区应重视露地栽培桃树7月份的多效唑的使用,北方地区应关注设施栽培桃树5月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建议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根据地域、栽培模式、环境气候的差别,指导种植户科学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保障中国居民膳食安全,应尽快制定桃果实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962 1969 1524425 何欣<sup>1,2,3</sup>,陈健<sup>2,3</sup>,李勇<sup>2,3</sup>,宋立晓<sup>2,3</sup>,王冬兰<sup>2,3</sup>,余向阳<sup>1,2,3</sup>,陈小龙<sup>2,3</sup> 小麦对盐碱胁迫响应及耐盐碱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22 盐碱胁迫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非生物胁迫因子,它严重制约小麦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产量。本文从生长发育、光合作用、渗透调节、离子平衡、抗氧化调节、产量等方面系统综述了小麦对盐碱胁迫的响应机制,并且介绍部分小麦耐盐碱调控技术措施,以期为培育优质、高产和耐盐碱性强的小麦新品种及综合高效开发利用盐碱地提供理论支撑。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970 1975 982252 刘铎<sup>1,2</sup>,王拯<sup>1</sup>,李平<sup>2</sup>,娄鸿耀<sup>1</sup>,陈兆波<sup>1</sup> 植物环状RNA(circRNA)的形成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23 环状RNA(Circular RNA, circRNA)是一类特殊的非编码RNA,其在生物体中广泛存在,是目前RNA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详细对比分析动植物circRNA,综述植物circRNA的形成机制以及功能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植物circRNA提供基础。 2024年10月30 00:00 2024年10期 1976 1984 1881370 王婷<sup>1,2</sup>,郭月<sup>2</sup>,彭琦<sup>2</sup>,张洁夫<sup>2</sup>,胡茂龙<sup>1,2,3</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