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学报 /oa 拔节期喷施纳米锌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籽粒锌含量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1 针对稻米锌含量普遍较低的现状,本研究以南粳9108为材料,通过拔节期不同用量(0 kg/hm2、 0.2 kg/hm2、0.4 kg/hm2、0.6 kg/hm2、0.8 kg/hm2、1.0 kg/hm2)的纳米锌悬浊液叶面喷施试验,分析喷施纳米锌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籽粒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喷施高剂量(0.8~1.0 kg/hm2)的纳米锌悬浊液可显著提高水稻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纳米锌施用量为1.0 kg/hm2时,水稻较不施纳米锌处理(CK)增产3.9%,效果显著。与CK相比,拔节期喷施0.8~1.0 kg/hm2纳米锌能显著提高稻米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施用纳米锌对稻米食味值、崩解值和回复值等存在正向影响,而对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整体无显著影响。喷施纳米锌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籽粒锌含量,促进锌在可食用部位的富集,提高锌的生物利用率。因此,拔节期喷施0.8~1.0 kg/hm2纳米锌悬浊液有利于提高水稻籽粒锌含量,实现水稻优质丰产。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961 968 1040485 陈振玲,王锐,陈洁,浦佳玲,杨艳菊,张洪程,张海鹏 甘薯U6启动子克隆及其转录活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2 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中,U6启动子可以通过驱动sgRNA的表达来编辑目的基因,因而其转录活性会影响基因编辑效率。尽管人们已经在拟南芥、玉米、大豆、棉花等植物中开展了U6启动子的克隆与应用研究,然而目前在甘薯中U6启动子的相关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拟南芥的AtU6 SnRNA的保守序列在三浅裂野牵牛(Ipomoea trifida)基因组数据库中搜索候选U6 RNA,然后在其上游搜索到2个不同的候选U6启动子,长度分别为526 bp(IbU6p-1)和532 bp(IbU6p-2);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甘薯的U6启动子具有上游序列元件(USE)以及TATA-box,其序列也与拟南芥高度相似。然后,利用获得的U6启动子核酸序列构建了能够驱动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LUC)表达的重组框U6::LUC。最后,将含有上述重组载体的根癌农杆菌瞬时转化到本氏烟草叶片和甘薯愈伤组织中,并通过荧光成像技术分析荧光素酶活性。结果发现,在烟草及甘薯愈伤组织中2个甘薯U6启动子均能驱动LUC基因表达,具有转录活性。同时,IbU6p-2的转录活性无论是在烟草叶片中还是在甘薯愈伤组织中都显著高于拟南芥U6启动子。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展甘薯基因编辑技术提供了参考。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969 974 1685833 唐维,后猛,宋炜涵,闫会,王欣,李臣,高闰飞,张允刚,李强 SNP分子标记结合表型性状鉴别小豆种质资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3 为建立科学可靠的小豆种质资源鉴定方法,本研究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子标记,对102份小豆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指纹图谱,同时结合质量性状对小豆种质资源进行鉴定。结果发现,在102份小豆种质资源中26个SNP分子标记表现出多态性,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28。61份小豆种质资源的SNP指纹图谱具有唯一性,可以被准确鉴别,剩余41份小豆种质资源的SNP指纹图谱不唯一。进一步对102份小豆种质资源的6个质量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224 5,6个性状均具有丰富的多态性。结合以上6个性状,可对SNP指纹图谱相同的种质资源进行进一步区分。本研究开发的SNP分子标记结合表型性状的鉴别方法,可为小豆种质资源遗传鉴定和科学利用奠定基础。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975 983 1939400 张明媛,冷淼,孙伟娜,柯希望,徐晓丹,左豫虎 油桐ARF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4 植物生长发育由多种激素共同调控,其中生长素是重要的调控激素之一。生长素响应因子(Auxin response factor,ARF)是生长素信号传导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它能够特异性地与生长素应答元件结合,进而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响应基因的表达。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到17个油桐ARF基因家族成员,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并且各基因间无片段重复现象。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ARF蛋白长度为587~1 119 aa,均为酸性蛋白质,不稳定系数>40,为不稳定蛋白质,亲水性指数<0,为亲水性蛋白质。根据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将油桐ARF蛋白家族分为4个亚族,与拟南芥的亚族划分一致。每个成员都具有典型的B3型结构域和Auxin_resp中间结构域。分析ARF基因表达特征发现,ARF基因的表达在油桐不同组织中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本研究结果为揭示油桐生长发育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984 992 1702089 王占军<sup>1,2</sup>,李静静<sup>1</sup>,周子寒<sup>1</sup>,孙婉<sup>1</sup>,王毅<sup>1</sup>,张勰<sup>2</sup> 根结线虫病对烟草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5 为明确烟草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烟株根结线虫病的响应特征,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健康烟株(FH-H)、发病烟株(FH-D)根际土壤细菌16S rDNA和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其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并借助PICRUSt2软件和FUNGuild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健康烟株相比,发病烟株根际土壤pH、硝态氮含量、碱解氮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显著降低;发病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类和相对丰度发生改变,细菌群落中放线菌门、厚壁菌门、芽孢杆菌属和Unclassified_Ktedonobacteraceae属相对丰度均显著升高,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担子菌门、青霉属、粗糙孔菌属相对丰度均显著升高。发病烟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等功能丰度上显著高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功能真菌类型的相对丰度明显区别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其中腐生营养型功能真菌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对烟株根际土壤细菌相对丰度影响最大,烟株根际土壤真菌相对丰度主要与土壤脲酶活性、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土壤酸碱度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为根结线虫病的绿色防控和土壤保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993 1003 1722660 王兴松<sup>1</sup>,李恩星<sup>1</sup>,杨诗瀚<sup>2</sup>,杨媛<sup>2</sup>,陈江政<sup>2</sup>,李晗梅<sup>2</sup>,王戈<sup>1</sup>,王娜<sup>1</sup>,白羽祥<sup>1</sup>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设施菜地蔬菜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6 为探明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设施菜地蔬菜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明确最佳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依托昆山设施蔬菜长期施肥试验,设置7个处理:不施肥对照(CK)、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0(T1)、20%(T2)、30%(T3)、40%(T4)、50%(T5)和60%(T6),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不结球白菜及下茬芹菜株高、产量、种植后土壤理化性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设施不结球白菜、芹菜的生长及产量提升均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T6处理除外);相较于CK,T3处理设施不结球白菜及芹菜的1 hm2平均产量分别增加37.1%及30.4%,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与单施化肥处理(T1)相比,T6处理土壤pH显著升高,而电导率显著降低;土壤养分方面,T3处理对设施菜地土壤养分(有机质、总氮、总磷)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T3处理土壤理化性质明显区别于其他处理,且电导率、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可能是影响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设施菜地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方差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土壤pH及电导率对不结球白菜产量的解释度为26.3%,是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影响设施不结球白菜产量的主效应因素;土壤养分(有机质、总氮、总磷)含量是影响下茬芹菜产量的主要因子,其对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设施芹菜产量变化的解释度达22.6%。(3)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对设施蔬菜净收益提升效果明显,其中T3处理设施不结球白菜及芹菜净收益最高,较CK分别增加36.8%及29.0%。综上所述,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是一项具有缓解设施菜地土壤酸化及次生盐渍化,培肥改良土壤,促进设施蔬菜增产、增收潜力的农业措施。其中,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30%对设施蔬菜产量及土壤质量提升的综合效果最佳,可能是保障昆山地区设施蔬菜丰产,并有效降低化肥施用量的最佳有机肥-化肥配施比例。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1004 1011 1331964 朱楠<sup>1</sup>,仇美华<sup>2</sup>,范新会<sup>2</sup>,颜士敏<sup>2</sup>,周园园<sup>2</sup>,李云龙<sup>1</sup>,梁永红<sup>2</sup>,柏彦超<sup>1</sup> 紫云英与水稻秸秆联合还田配合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营养平衡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7 紫云英与水稻秸秆联合还田是减肥增效的重要举措,通过试验研究紫云英与水稻秸秆联合还田配合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营养平衡的影响,以期为豫南稻区合理利用紫云英与水稻秸秆提供理论依据。氮肥设计按照常规施用量的60%氮(N0.6)、100%氮(N)2个水平;水稻秸秆采取留高茬还田(St)、不还田2种方式;绿肥采取种植并翻压紫云英(Mv,22 500 kg/hm2)、冬闲2种模式;以冬闲和水稻秸秆不还田不施肥作空白对照(CK),共10个处理,研究紫云英与水稻秸秆联合还田配合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水稻地上部氮积累量、土壤氮含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紫云英与水稻秸秆联合还田配施60%氮肥(MvStN0.6)的水稻产量较冬闲田水稻秸秆不还田100%氮肥(N)、紫云英或水稻秸秆还田配施等量氮肥处理(MvN0.6、StN0.6)分别显著增加4.77%、6.49%、23.48%。紫云英还田处理的水稻地上部氮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等量氮肥处理。与冬闲田水稻秸秆不还田100%氮肥处理相比,紫云英还田配施100%氮肥处理显著增加水稻土碱解氮含量,减氮处理中仅MvStN0.6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含量。紫云英与水稻秸秆联合还田配施氮肥处理较冬闲田水稻秸秆不还田配施等量氮肥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均显著提高,MvStN0.6处理较N0.6处理显著增加了氮肥实际利用率。不同处理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差异较大,为-67~69 kg/hm2。综合来看,紫云英与水稻秸秆联合还田配施60%氮肥可有效增加水稻地上部氮的积累,提高水稻的收获指数和氮肥实际利用率,进而增加水稻产量,降低氮肥面源污染。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1012 1019 1151223 杜光辉<sup>1</sup>,张琳<sup>1</sup>,丁丽<sup>1</sup>,聂良鹏<sup>1</sup>,史鹏飞<sup>1</sup>,吕玉虎<sup>1</sup>,张丽霞<sup>1</sup>,潘兹亮<sup>1</sup>,孙全东<sup>2</sup> 吸咐磷后的镧改性秸秆替代化学磷肥施用对土壤磷形态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8 定向改性材料能提升吸附磷的能力,高效去除水体中磷污染,然而吸附材料的后端利用却鲜有研究和报道。本研究以镧元素改性秸秆用于吸附畜禽养殖尾水中的磷,并将吸附磷后的材料作为磷肥进行小麦盆栽试验,动态取样测定不同形态的磷含量,分析其对土壤中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本研究镧改性秸秆对养殖尾水中磷吸附效率达到98.59%,最佳投加量为1.4 g/L。小麦生长初期,附磷镧改性秸秆继续吸附土壤的活性态磷,促进土壤中活性磷转化为钙吸附态磷,防止土壤磷的流失。随着小麦生长,钙吸附态磷含量逐渐下降,转变为活性态磷持续供应养分,说明附磷镧改性秸秆具备缓释磷肥的属性。本研究为附磷后材料的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有助于缓解农业面源污染。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1020 1027 1373556 陈新宇<sup>1,2</sup>,杨智<sup>2</sup>,杨梖<sup>2</sup>,俞映倞<sup>1,2</sup>,汤婕<sup>1</sup>,周丹一<sup>2</sup>,任卓<sup>2</sup>,薛利红<sup>2</sup>,杨林章<sup>2</sup> 基于改进YOLOv5的自然环境下番茄患病叶片检测模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9 针对自然环境下番茄叶片存在的复杂背景和密集遮挡情况,提出一种改进的YOLOv5模型,用于实时检测自然环境下番茄叶片的病害。首先,使用RepVGG模块代替YOLOv5中主干网络的卷积层,改善主干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减少模型的内存占用,加速模型的推理速度;其次,在颈部的C3模块中引入注意力机制模块CBAM,提高模型在复杂背景下对番茄患病叶片的检测精度以及对遮挡目标的识别率;最后,引用新的损失函数SIoU,加速模型的收敛速度并降低模型的损失值。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原YOLOv5模型,改进模型的平均精度提升3.0个百分点,平均精度高达98.9%,说明改进模型在自然环境下对番茄患病叶片的检测更具优势。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1028 1037 1896504 李仁杰,宋涛,高婕,李东,高鹏,李炳鑫,杨坡 菌酶协同发酵对奶牛发酵全价混合日粮营养成分、发酵品质、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0 为研究菌酶协同发酵对奶牛发酵全价混合日粮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体外消化率的影响,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空白对照(CK)、添加2×105 CFU/g乳酸菌处理(J)、添加2×105 CFU/g乳酸菌+0.025%纤维素酶处理(JX1)、添加2×105 CFU/g乳酸菌+0.050%纤维素酶处理(JX2)、添加2×105 CFU/g乳酸菌+0.100%纤维素酶处理(JX3)。所有处理均进行厌氧发酵,在发酵3 d、7 d、15 d、30 d检测发酵品质,发酵30 d检测营养成分含量、酸溶蛋白含量、体外消化率。结果表明,JX3处理发酵全价混合日粮中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JX3处理发酵全价混合日粮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含量最低,酸溶蛋白、粗蛋白、乳酸含量最高。JX3处理发酵全价混合日粮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体外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最高,分别为84.00%和21.61%。综上所述,2×105 CFU/g乳酸菌+0.100%纤维素酶协同发酵的全价混合日粮营养成分、发酵品质、体外消化率最优。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1038 1044 1037827 刘蓓一<sup>1</sup>,赵冉冉<sup>1</sup>,田吉鹏<sup>1</sup>,宦海琳<sup>1</sup>,程云辉<sup>1</sup>,许能祥<sup>1</sup>,张文洁<sup>1</sup>,韩冰峰<sup>2</sup>,丁成龙<sup>1</sup> 三种药用植物及其复合物对湘云鲫(3号)饲用效果的评定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1 为明确药用植物的饲用价值,将湘云鲫(3号)幼鱼随机分成5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和分别添加了4%马齿苋、4%车前草、4%鱼腥草、4%复合物(马齿苋∶车前草∶鱼腥草=1∶1∶3,重量比)的饲料,养殖85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马齿苋和车前草均显著提高鱼体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lt;0.05),并显著降低饵料系数(P&lt;0.05),鱼腥草则略降低特定生长率并稍增加饵料系数,但差异不显著(P&gt;0.05);马齿苋显著提高鱼体粗蛋白质含量和显著降低粗脂肪含量(P&lt;0.05),车前草则显著降低粗蛋白质含量和显著增加粗脂肪含量(P&lt;0.05);马齿苋、鱼腥草和复合物既显著降低肝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及丙二醛(MDA)、总胆固醇(TC)、总三酰甘油(TG)含量(P&lt;0.05),又显著增强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lt;0.05),并改善肝组织结构;马齿苋明显改善中肠绒毛结构,鱼腥草则使中肠绒毛结构变差。综上所述,4%添加水平下,饲用价值最高的为马齿苋,其次是车前草和复合物,最次的为鱼腥草。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1045 1052 1783457 黄春红<sup>1</sup>,李婷<sup>1</sup>,李志敏<sup>1</sup>,杨福忠<sup>2</sup>,肖丕清<sup>2</sup>,陈正军<sup>2</sup> 中华绒螯蟹MIH基因SNP位点筛选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2 为明确蜕皮抑制激素基因(MIH)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调控机制,本研究选取100只中华绒螯蟹幼蟹个体,分析幼蟹MIH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及基因型,并对与生长指标相关的多态性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进一步明确多态性位点单倍型与生长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中华绒螯蟹幼蟹MIH基因中共筛选鉴定出5个SNP位点,其中3个位点(C640G、C2529T和G2595T)与中华绒螯蟹生长性状具有相关性;3个相关位点中共检测到5种单倍型,其中H1单倍型(GCG)的占比最高(68.8%),为优势单倍型;H3单倍型(GTT)个体的生长性状指标最高,显著高于H2单倍型(CCG)。本研究得到的中华绒螯蟹MIH基因上3个与生长性状相关的SNP位点,可作为候选分子标记用于中华绒螯蟹优质品种选育。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1053 1059 2657271 丁秀芳<sup>1</sup>,冯文荣<sup>1,2</sup>,李建林<sup>1,2</sup>,苏胜彦<sup>1,2</sup>,唐永凯<sup>1,2</sup> 辣椒CaTPS11基因克隆及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3 本研究以强丰101辣椒品种为材料,分析辣椒CaTPS11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及组织特异性表达,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CaTPS11基因在低温、激素处理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CaTPS11基因全长2 805 bp,编码921个氨基酸。与辣椒基因组数据库参考序列比对,CaTPS11基因存在5个单碱基差异和2处内含子保留剪切,启动子区存在植物激素、低温、光等多种响应元件。CaTPS11蛋白相对分子量为1.033 9×105,理论等电点8.33;无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具有TPS蛋白家族的典型结构域。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CaTPS11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和叶绿体中。CaTPS11蛋白氨基酸序列与龙葵、马铃薯TPS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关系最近且进化高度保守。CaTPS11基因在成熟果胎座中的表达量最高,为成熟果果肉的26倍。IAA处理抑制CaTPS11基因的表达,低温胁迫、ABA、GA、MeJA处理均诱导该基因的表达。MeJA处理6 h,辣椒CaTPS11基因表达量达到最大,约为对照的9倍。CaTPS11基因存在时空表达差异,推测该基因通过内含子保留的可变剪切模式和MeJA信号通路正向响应非生物胁迫的方式提高自身表达,以应对逆境胁迫。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1060 1069 4689276 马艳,苟秉调,赵淑芳,魏敏,段盼盼,匡小妍,张涛,魏兵强 二氢卟吩铁调控辣椒对高温胁迫的耐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4 为评估高温胁迫下二氢卟吩铁(Iron chlorine e6,ICE6)缓解辣椒幼苗高温伤害效应及对耐高温胁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本研究以艳椒465为供试品种,探究高温胁迫下,二氢卟吩铁对辣椒幼苗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和耐高温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与清水对照比,喷施0.2 μg/ml二氢卟吩铁可提高辣椒叶片中可溶性糖、脯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二氢卟吩铁能提高CaWRKY19、CaWRKY55和CaWRKY40耐高温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由此可见,用0.2 μg/ml二氢卟吩铁处理可显著提高辣椒耐高温胁迫能力。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1070 1077 1373068 李萌楠<sup>1,2</sup>,乐秀虎<sup>1</sup>,周阳<sup>3</sup>,季英华<sup>2</sup>,魏利辉<sup>2</sup>,周冬梅<sup>2</sup>,谢加飞<sup>4</sup> 化肥减量处理下蚯蚓-牛粪协同作用对菜薹生长及土壤中重金属锌、砷和铬含量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5 为了探究化肥减量施用处理下协同施用蚯蚓-牛粪对菜薹生长及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菜薹和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方法,设置常规施肥(CK)、化肥减量30%+蚯蚓(CE)、腐熟牛粪+蚯蚓(FE)、化肥减量30%+腐熟牛粪(CFC)及化肥减量30%+腐熟牛粪+蚯蚓(CFE)共5个组别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CFE处理显著提高了菜薹的生长性状指标(P&lt;0.05),包括株高、茎粗、总根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和平均单根直径等。同时,蚯蚓的引入优化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与CK及CFC处理相比,CFE处理的土壤pH值显著降低(P&lt;0.05);与CK相比,CFE处理的电导率(EC)、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全氮(TN)含量、速效氮(AN)含量显著升高(P&lt;0.05)。此外,与CK相比,CFE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的砷、铬含量(P&lt;0.05),显著增加了锌含量(P&lt;0.05)。关于土壤理化性状对菜薹生长影响的研究发现,全氮含量、速效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是能共同影响菜薹株高、茎粗的土壤理化性状,而电导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则会显著影响菜薹总根系长度和根系活力。综上,化肥减量30%+腐熟牛粪+蚯蚓联合处理在促进菜薹生长发育、优化土壤理化性状及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1078 1088 1645910 高富成,李海俊,穆晓国,高虎,张莹,叶林 西瓜隐性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筛选及定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6 为挖掘更多的西瓜花药、花粉发育相关基因,解析其调控网络,本研究以西瓜雄性不育植株和可育植株为材料,构建遗传分离群体,并利用BSA-seq和RNA-seq进行基因定位和育性相关基因筛选。结果表明,雄性不育性状由单个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该基因被定位在6号染色体的5 766 829 bp至21 366 400 bp之间。结合SNP/InDel变异位点、基因注释及表达分析,获得1个关键候选差异表达基因Cla97C06G117840以及受该基因表达影响的20个其他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Cla97C06G117840由于部分编码序列缺失导致编码蛋白质提前终止,进而引起花粉败育。此外20个其他差异表达基因被富集在花药壁绒毡层发育和花粉壁组件基因集通路中,可能形成基因调控网络来影响花药、花粉发育。本研究为后期基因功能验证奠定了基础。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1089 1097 2024771 张高原,魏兵强 新疆石榴表型性状分析及分子身份证构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7 为快速鉴别石榴种质资源,解决石榴“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促进新疆石榴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在采集新疆石榴主产区24份种质的基础上,分析新疆石榴种质叶片及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异特征,选择多态性较好的18条引物对石榴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亲缘关系鉴定,并从中选出可将24份石榴种质鉴别出来的核心引物构建新疆石榴的分子身份证。结果表明:新疆石榴的果实、叶片形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但仅从表型性状很难将石榴种质进行精准鉴别。18条引物共扩增出240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99条,占比为82.92%。24份种质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812 5,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287 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77 0,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为0.282 0;和田地区石榴种质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及Shannon’s多样性指数高于喀什地区石榴种质。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85时,24份石榴种质被分为6大类群,且石榴的分类结果与果实风味和地理位置的关联性不大。5条核心引物UBC73、UBC880、UBC810、UBC841、UBC35可实现24份石榴种质的鉴别,以其扩增的电泳图谱所构建的新疆石榴的分子身份证也互不相同,表明24份种质不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本研究结果为石榴种质鉴定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1098 1110 3483742 盛秀丽,周茜,马刘峰,方志刚,陈芸 不同光质对留兰香薄荷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8 本研究以留兰香薄荷幼苗为试验材料,以自然光(W)为对照,采用红光(R)、蓝光(B)和红蓝混合光(RB)进行光照处理,探究不同光质对留兰香薄荷生长、生理指标和次生代谢物合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光质可影响留兰香薄荷植株茎段生根率、茎段腋芽萌发率、茎粗、叶片数、地上部分鲜重、叶片含水率等生长指标;红光和红蓝混合光可显著增加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蓝光比例升高而升高;红蓝混合光处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红光和蓝光处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也均有一定的提升。其中红光主要影响叶绿素a含量,而蓝光影响叶绿素b含量。与对照相比,红光和蓝光处理留兰香薄荷次生代谢产物香芹酮含量降低。红蓝混合光可促进留兰香薄荷香芹酮的积累,降低D-柠檬烯含量,并提高部分萜烯类化合物占比。不同光质可影响留兰香薄荷生长及生理指标,且红蓝混合光可改变留兰香薄荷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为提高薄荷药用价值及工厂化繁育提供了依据。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1111 1119 2838242 王换换<sup>1</sup>,潘拓宇<sup>2</sup>,姜胜行<sup>1</sup>,耿芳<sup>2</sup>,娄玉霞<sup>1</sup>,明凤<sup>1</sup> 糖酸协同调控黄桃脆片质地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9 为探究糖、酸对压差膨化黄桃脆片质地协同调控的特性,利用蔗糖、柠檬酸、磷酸二氢钠处理黄桃脆片,并对处理后的黄桃脆片质地、微观结构、细胞壁组分与孔隙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一蔗糖处理黄桃脆片的硬度、破裂距离显著下降,单一柠檬酸处理和单一磷酸二氢钠处理黄桃脆片的硬度、破裂距离和脆裂用功均显著下降。24%蔗糖+2.0%柠檬酸+2.0%磷酸二氢钠溶液复合处理的黄桃脆片质地特性指数最高,水溶性果胶含量最低。从微观结构可以看出,添加蔗糖可固化细胞壁,柠檬酸可增大细胞孔隙,磷酸二氢钠可进一步促进两者的协同作用,使黄桃脆片结构更加整齐均匀。因此,24%蔗糖+2.0%柠檬酸+2.0%磷酸二氢钠溶液复合处理的黄桃脆片细胞间孔隙均匀,边界清晰,细胞壁排列规则,呈现出蜂窝状结构。本研究发现糖酸可以协同调控压差膨化黄桃脆片质地,且磷酸盐可进一步促进糖酸协同作用,本研究结果为黄桃脆片加工品质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1120 1128 1574069 赵邯<sup>1,2</sup>,刘春菊<sup>1,2</sup>,李大婧<sup>1</sup>,李斌<sup>2</sup>,李越<sup>1,2</sup>,庞文倩<sup>1,2</sup>,吴海虹<sup>1</sup>,牛丽影<sup>1</sup> 科技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区域差异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20 加快核心科学技术创新对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极具重要性。本研究基于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科技创新对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和区域差异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中国科技创新水平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升;科技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作用效果较明显,对东部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作用次之,而对西部地区的作用不显著;科技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对毗邻省份的间接影响高于对该省的直接影响。所以应继续加大科技投入,统筹规划各地区农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辐射作用,实现农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1129 1141 1226546 刘晓倩<sup>1,2</sup>,李玲<sup>1</sup>,孙小龙<sup>3,4</sup> 水果采摘机械手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21 采摘机器人的研究对推动水果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采摘机械手的运动规划与其硬件结构是采摘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影响水果采摘的效率与水果品质。本文分析了传统运动规划算法、基于生物智能的运动规划算法、基于概率采样的运动规划算法以及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运动规划算法等运动规划算法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总结了采摘机械手硬件结构的研发现状,指出目前采摘机械手存在采摘效率低、规划算法效率低、系统成本高与采摘对象单一等问题,对未来水果采摘机器人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为未来采摘机器人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2024年06月30 00:00 2024年06期 1142 1152 1574578 郭自良<sup>1</sup>,殷程凯<sup>1</sup>,吴玄博<sup>1</sup>,陈青<sup>1,2</sup>,王金鹏<sup>1,2</sup>,周宏平<sup>1,2</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