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帆,刘金山,贺东北. 我国森林碳库特点与森林碳汇潜力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2,31(1):1-4.
[2]李顺龙. 森林碳汇问题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
[3]颜士鹏. 应对气候变化森林碳汇国际法律机制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J].法学评论,2011(4):127-133.
[4]姜霞. 中国林业碳汇潜力和发展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5]汲玉河,郭柯,倪健,等. 安徽省森林碳储量现状及固碳潜力[J].植物生态学报,2016,40(4):395-404.
[6]周瑞伍,彭明春,张一平. 云南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固碳潜力模拟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9(6):1089-1103.
[7]李秀娟,周涛,何学兆. NPP增长驱动下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汇[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3):491-497.
[8]徐冰,郭兆迪,朴世龙,等. 2000-2050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库:基于生物量密度与林龄关系的预测[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40(7):587-594.
[9]李斌,方晰,项文化,等. 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碳密度及碳吸存潜力[J].林业科学,2013,49(3):25-32.
[10]陈科宇,字洪标,阿的鲁骥,等. 青海省森林乔木层碳储量现状及固碳潜力[J].植物生态学报,2018,42(8):43-52.
[11]程德波. 巩留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12]魏文寿,袁玉江,喻树龙,等. 中国天山山区235 a气候变化及降水趋势预测[J].中国沙漠,2008,28(5):803-808.
[13]赵洪壮,李有利,杨景春,等. 基于DEM数据的北天山地貌形态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3):445-449.
[14]张绘芳,冯鹏飞,高健,等. 2015-2018年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成效监测[J].林业科技通讯,2020(7):53-58.
[15]REINEKE L H. Perfecting a stand-density index for even-agedforest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1933,46(7):627-638.
[16]张连金,惠刚盈,孙长忠. 不同林分密度指标的比较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1,31(3):257-261.
[17]方怀龙. 现有林分密度指标的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5,23(4):100-105.
[18]杜纪山. 天然林分生长模型在小班数据更新中的应用[J].林业科学,2000,36(3):52-58.
[19]张煜星,王雪军. 全国森林蓄积生物量模型建立和碳变化研究[J].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51(2):199-214.
[20]张绘芳,高亚琪,李霞,等. 新疆西伯利亚云杉生物量模型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35(11):115-120.
[21]朱雅丽,高亚琪,张绘芳,等. 新疆西伯利亚云杉含碳系数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6 (3):44-48.
[22]李俊. 南方集体林区典型林分类型结构特征及生长模型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23]石丽萍,冯仲科. 人工林生长与收获预测模型的基本方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7(S2):222-225.
[24]许巧燕. 林分生长模型的构建与模拟[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5.
[25]戎建涛,何友均,应苗苗,等. 丹清河林场天然次生林林分蓄积量生长模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3):155-160.
[26]陈永富. 基准年龄立地质量评价的影响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10(2):283-287.
[27]潘俊忠. 理论生长方程建立林分平均树高生长模型比较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19,39(4):21-24.
[28]丁良忱,刘萍. 天山中东部雪岭云杉林立地等级表的编制[J].新疆农业科学,1986(6):25.
[29]李奇,朱建华,冯源,等. 中国森林乔木林碳储量及其固碳潜力预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8,14(3):287-294.
[30]郑拴丽. 新疆天山雪岭云杉和阿尔泰山西伯利亚落叶松生物量、碳储量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