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黄寿海. 我国耕地占补制度中的质量不平衡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20.
[2]毛伟,李文西,赵海涛,等. 长江下游典型地区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实例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20,36(6):109-113.
[3]王宝锋. 新时期海南省耕地占补平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土资源情报,2020(11):9-15.
[4]陆瑶. 浅析中国耕地占补平衡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5):28-29.
[5]蔡璇.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耕地质量保护绩效评价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核心区为例[J].乡村科技,2020(18):8-9,12.
[6]汤怀志,桑玲玲,郧文聚.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困境及科技创新方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5):637-644.
[7]杜平,毛伟,李文西. 扬州丘陵地区土地复垦补充耕地快速培肥效果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8):193-194.
[8]陈海燕,彭云,郑宏刚,等. 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的应用研究——以大理至丽江铁路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1):109-113.
[9]林依标. 耕地占补平衡相关问题思考及建议[J].中国土地,2020(4):18-19.
[10]LI Y S,CHANG C Y,WANG Z R,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using fused multi-source data and multi-temporal crop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J]. Remote Sensing, 2022, 14(9) : 2109.
[11]蒋瑜,濮励杰,朱明,等. 中国耕地占补平衡研究进展与述评[J].资源科学,2019,41(12):2342-2355.
[12]张居翠,高建国. 如东县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23):162-163.
[13]潘云枫,李文渊. 宜兴市补充耕地地力现状与提升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2019(5):90-92.
[14]陈燕,陈星宇,李君,等. 基于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的上海市生态风险评价[J].江苏农业学报,2020,36(3):613-619.
[15]赵亮,李虹晔. 新时期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对策探讨[J].国土资源,2019(8):38-39.
[16]王大鹏,姜欣怡,于淼. 耕地占补平衡中占补耕地质量差异对比研究——以东三省9个项目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6):69-71.
[17]岳冬冬,李卫祥,毕如田. 基于开发适宜性评价的耕地后备资源丰度研究——以山西省襄汾县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9,47(2):250-255.
[18]杨宗英,吕军鹏. 保地治地腾地造地镇平县全方位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J].资源导刊,2019(2):29.
[19]边振兴,于淼,王秋兵,等. 城乡建设用地挂钩中补充耕地质量等别确定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12) : 318-323.
[20]秦刚. 四川省补充耕地项目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研究[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7(12):6-9.
[21]贺斐,刘灿,张国彬,等. 生态文明背景下耕地占补平衡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喀斯特丘陵山区为例[J].南方国土资源,2020(1):22-26.
[22]TAN Y, CHEN H, LIAN K, et 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t county scale: a case study of She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China[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20, 17(4):1169.
[23]杨艳平. 沅江市耕地占补平衡现状及优化途径分析[J].市场研究,2019(9):64-65.
[24]于磊,李志洪,辛士颖,等. 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以农安县土地整理项目区为例[J].大众科技,2014,16(4):52-54.
[25]郧文聚,张蕾娜,陈桂珅,等.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占补平衡项目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10):58-63.
[26]王帅,张雷,盛晓磊. 基于因素法的土地开发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及管护建议——以定边县堆子梁镇土地开发项目为例[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7,2(4):20-24.
[27]何满鱼,黄少波,刘敏. 乌拉特中旗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分析[J].西部资源,2017(6):153-155.
[28]李陈,靳相木. 基于质量提升的规划期内县域耕地产能占补平衡潜力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2):265-274.
[29]胡秋凤,戴文远.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土地开发补充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以屏南县长桥镇官洋村为例[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8,3(6):9-13.
[30]陈正,王建强,王健. 新形势下耕地占补平衡监管体系建设[J].中国土地,2018(2):39-41.
[31]赵明松,李德成,张甘霖,等. 江淮丘陵地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以安徽省定远县为例[J].土壤,2016,48(4):762-768.
[32]李欢.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区域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33]赵明松,李德成,张甘霖,等. 江淮丘陵地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以安徽省定远县为例[J].土壤,2016,48(4):762-768.
[34]魏晓雅,汤胜胜,郑浩然,等. 江淮丘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和容重变化特征[J].绿色科技,2021,23(10):33-35.
[35]原晨阳. 江淮丘陵区塘坝灌区抗旱能力评价[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36]杨静平. 基于因素法的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以富县富城镇罗家塬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