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臧穆. 松茸群及其近缘种的分类地理研究[J]. 真菌学报, 1990, 9(2): 113-127.
[2]张微思,罗孝坤,张丽英,等. 松茸菌丝体的纯培养及其鉴定[J]. 中国食用菌, 2010, 29(3): 34-36.
[3]吴松权,全雪丽,傅伟杰,等. RAPD标记在松口蘑菌丝体鉴定中的应用[J]. 中国食用菌, 2006,25(4):41-43.
[4]沙涛,丁骅孙,李觅,等. 松口蘑与假松口蘑ITS序列测定和分析比较[J]. 菌物学报, 2005, 24 (1): 48-52.
[5]全雪丽,石铁源,张美淑. 长白山区栎松口蘑的分布及生态环境调查初探[J]. 食用菌, 2009(6):14-21.
[6]吴松权,刘继生,全雪丽. 长白山区栎松口蘑母种培养基优化试验[J]. 食用菌, 2009 (2): 32.
[7]张微思,王浚,李宗菊,等. 云南松口蘑的ISSR遗传多样性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6(5): 593-597.
[8]李强,李小林,黄文丽,等. 基于rDNA ITS和ISSR标记研究四川松茸遗传多样性[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4, 20(4): 578-583.
[9]吴松权,管清杰,全雪丽,等. 松茸SCAR标记的建立[J]. 林业科学, 2007, 43(10): 150-153.
[10]王国泽,左福元,增兵. SRAP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及在植物上的应用[J]. 畜牧与兽医, 2013, 45(9): 92-94.
[11]毕波,王瑜,袁庆华,等. SCAR分子标记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30): 16778-16780, 16957.
[12]曾东方,罗信昌,傅伟杰. 松口蘑菌丝体的分离和RAPD-PCR分析[J]. 微生物报, 2001, 41(3): 278-286.
[13]邹喻苹,葛颂,王晓东.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中的分子标记[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14]方宣钧,刘思衡,江树业. 品种纯度和真伪的DNA分子标定及其用[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0, 8 (2): 106-110.
[15]张婷,王元忠,张晓东,等. 分子标记在食(药)用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 生命科学, 2013, 25(10): 1000-1007 .
[16]曹辉,刘玉萍. 分子标记技术在药品种鉴别中的应用[J]. 中国药学杂志, 1998, 33(5): 269-273.〖ZK)〗〖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