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学报 /oa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马铃薯生长特性、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01 为了探究马铃薯对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的响应,明确马铃薯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本研究以马铃薯栽培品种华颂7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遮雨棚下对马铃薯各生育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块茎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苗期干旱胁迫处理(T1)后恢复灌水,相较于对照,成熟期马铃薯株高、根长、干物质积累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在产量和产量构成方面,幼苗期干旱胁迫处理后恢复灌水,大薯率较对照显著提高11.00个百分点、小薯率较对照显著降低10.34个百分点,块茎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31.34%。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干旱胁迫处理(T2、T3)的块茎产量较CK显著下降58.41%和27.84%,T2处理的大薯率较对照显著降低了25.34个百分点,但T3处理的大薯率、中薯率、小薯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相较于对照,淀粉积累期干旱胁迫处理(T4)对马铃薯单株干物质积累、块茎产量和产量构成影响不显著。因此,可对华颂7号在幼苗期进行适当干旱胁迫以提高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而在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应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以确保块茎产量的形成,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193 202 1137368 史田斌<sup>1</sup>,刘震<sup>1</sup>,李志涛<sup>1</sup>,陈丽敏<sup>1</sup>,朱金勇<sup>1</sup>,李泓阳<sup>1</sup>,王玮璐<sup>1</sup>,齐喆颖<sup>1</sup>,张俊莲<sup>2</sup>,李亚杰<sup>3</sup>,刘玉汇<sup>1</sup> 绿豆窄叶突变体vrnl9基因的精细定位与转录组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02 叶片是绿豆最重要的光合作用场所,其形态结构影响光合作用、群体结构和产量。筛选和鉴定绿豆叶形突变体材料,为探究叶片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和叶形遗传改良奠定基础。在皖科绿3号EMS(Ethyl methyl sulphonate)诱变突变体库中鉴定出1个窄叶突变体vrnl9,并对该突变体进行表型鉴定、基因定位和转录组分析。表型分析发现,窄叶突变体vrnl9叶片宽较野生型皖科绿3号显著减小,叶面积和叶柄长也显著缩减;突变体主茎退化,生育期延长10 d。在突变位点的定位中,本研究利用苏绿16-10与突变体vrnl9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精细定位。结果表明,窄叶突变体vrnl9的窄叶表型受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χ2=1.40)。BSA测序分析将突变位点定位在第9染色体上0~3.1 Mb的区间内,结合图位克隆的方法,本研究将窄叶基因vrnl9定位在标记NL-15和NL-28之间354.6 kb的区间内。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皖科绿3号相比,突变体vrnl9中有182个基因的表达量发生显著改变,其中86个上调、96个下调。KEGG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传导、萜类骨架的生物合成、玉米素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这些研究结果为克隆窄叶基因vrnl9和解析绿豆叶片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203 212 2801910 叶卫军,吴泽江,田东丰,张阴,张玲玲,周斌 枸杞叶片酚酸类物质的自毒作用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03 自毒作用是植物连作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和粮食生产。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土传病害加重是枸杞园连作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但枸杞残体的自毒作用及其物质基础目前仍不明确。为探讨自毒物质的主要来源,本研究对比分析了枸杞(Lycium barbarum L.)叶、茎、根等组织浸提液对枸杞幼苗生长的影响。浓度梯度试验结果表明,叶片浸提液的抑制效应高于根、老根皮及茎浸提液。向无枸杞种植历史的农田土壤中添加枸杞叶片干粉能够显著抑制枸杞幼苗生长及叶片光合作用,证实了枸杞叶片具有自毒作用。联合UPLC-QTOF-MS和GC-TOF-MS技术对生长季末期枸杞叶片进行代谢组分析,共鉴定出有机酸112种、醇类41种、氨基酸37种、醛酮类28种和糖类48种。对其中24种有机酸及衍生物的分析发现,20种有机物能够不同程度抑制枸杞幼苗初生根生长。其中水杨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豆素在浓度低至10 μmol/L时仍具显著抑制效应。UPLC结果进一步显示,长期连作导致枸杞园土壤香豆素、水杨酸、苯甲酸、阿魏酸和香豆酸积累。此外,土壤总酚酸含量也随种植年限增加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表明土壤中枸杞叶片酚酸能够在长期连作下积累并诱发自毒作用,这为进一步探索枸杞连作障碍形成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213 222 1460980 宋燕芳<sup>1,2</sup>,彭彤<sup>1,2</sup>,马少兰<sup>3</sup>,马彩霞<sup>4</sup>,高娜<sup>1,2</sup>,李凯乐<sup>1,2</sup>,张传继<sup>1,2</sup>,蒲美运<sup>1,2</sup>,纳小凡<sup>1,2</sup> 连云港地区野生灵芝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特征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04 野生灵芝资源在连云港境内有着广泛的分布,本研究使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具有不同形态特征和生境特点的灵芝基因组进行测序及分析,以期解析连云港地区野生灵芝的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特征。结果表明,从不同区域采集的野生灵芝种质资源菌丝具有锁状联合,具备形成子实体的条件,生物学特性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2株野生灵芝菌株种质资源聚为3类,其中第Ⅲ类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插入或者缺失(InDel)在12株灵芝菌株基因组中的分布情况发现,第1条染色体中的SNP最多,占比为46.07%,SNP中转换颠换比(Ts/Tv)为2.03,说明变异以转换为主,插入或缺失导致的基因差异在第1条染色体上最多,占总InDel数的44.31%。研究结果说明,连云港地区灵芝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以用于进一步挖掘更多的功能基因和进行品种选育。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223 232 3500843 纪伟<sup>1,2</sup>,苏文英<sup>1</sup>,刘晓梅<sup>1</sup>,任立凯<sup>1</sup>,胡曙鋆<sup>3</sup>,孙潇潇<sup>3</sup>,陈克龙<sup>2</sup> 特基拉芽孢杆菌KC 121拮抗玉米镰刀菌的防病促生作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05 为初步探究1株分离自兰坪铅锌尾矿的特基拉芽孢杆菌KC 121的防病促生效果及作用机理,将其无菌滤液涂布平板与病原菌共培养以及与发酵滤液病原菌孢子共孵育来测定菌株KC 121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数量及孢子萌发的影响;以发酵液浸种试验来测定菌株KC 121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最后利用盆栽灌根的方法研究菌株KC 121对玉米镰刀菌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对玉米幼苗的促生作用并探究其机理。结果表明,特基拉芽孢杆菌KC 121无菌滤液可使镰刀菌菌丝发生皱缩和凹陷,同时抑制了镰刀菌孢子的产生和萌发;浸种试验结果表明,稀释1×103倍的菌株KC 121发酵液可以促进玉米种子萌发时主根增长61%,芽长增加162%;在盆栽试验中,菌株KC 121发酵液原液对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引起的玉米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67%和76.00%,且分别使玉米植株地上部分干质量和鲜质量提高了130%和90%。促生机理探究发现特基拉芽孢杆菌KC 121通过产淀粉酶,并产生6.19 ng/ml的吲哚乙酸(IAA)和提高玉米幼苗的总叶绿素含量来促进玉米幼苗生长。研究结果显示特基拉芽孢杆菌KC 121对防治玉米镰刀菌病害及促进玉米生长具有应用潜力。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233 242 2578911 吴雅杰<sup>1</sup>,樊炳君<sup>2</sup>,朱国兴<sup>1</sup>,焦钰<sup>1</sup>,张兴丽<sup>1</sup>,王瑞雪<sup>1</sup>,周萍<sup>1</sup>,曹艳茹<sup>1</sup> 不同生育期施用牡蛎壳粉对小麦籽粒镉积累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06 减少作物可食用部位镉(Cd)积累是降低人体Cd暴露风险的有效途径。牡蛎壳粉因能改善土壤酸化程度、促进作物增产和减少Cd在作物中的积累而备受关注。为明确不同生育期施用牡蛎壳粉对小麦籽粒Cd富集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不施用牡蛎壳粉(CK)、拔节期施用牡蛎壳粉和抽穗期施用牡蛎壳粉3个处理,分析不同生育期施用牡蛎壳粉对小麦各器官Cd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施用牡蛎壳粉和抽穗期施用牡蛎壳粉都能显著增加小麦千粒质量及地上部干质量,小麦籽粒Cd含量分别降低24.9%和37.7%。2个时期施用牡蛎壳粉处理对籽粒总Cd吸收量影响不大,籽粒中Cd的分配比例略有增加。抽穗期施用牡蛎壳粉能更有效促进Cd在穗下节间的积累。总之,抽穗期是小麦籽粒中Cd积累的关键期,此时期施用牡蛎壳粉能增加Cd在穗下节间的滞留,减轻Cd对小麦植株生长的胁迫,小麦籽粒产量增加,从而导致小麦籽粒Cd含量的降低。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243 250 1284355 陈星旺<sup>1,2</sup>,杨华<sup>1,2</sup>,蔡雄飞<sup>1,2</sup>,赵慧芳<sup>1,2</sup>,肖彩霞<sup>1,2</sup>,瞿朝正<sup>1,2</sup>,王胜利<sup>1,2</sup> 茶园阴坡和阳坡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07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茶园阴坡和阳坡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特点,并开展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茶园阴坡土壤细菌和真菌分类操作单元数量均高于阳坡。在门分类水平上,阴坡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门为酸杆菌门,阳坡为变形菌门,而阴坡和阳坡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真菌门均为子囊菌门,相对丰度均超过55.00%;在目分类水平上,茶园阴坡和阳坡土壤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真菌均不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阴坡和阳坡茶园土壤间细菌和真菌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相对丰度均无显著差异。阴坡和阳坡富集的细菌不同,而富集的真菌较为相似。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细菌受土壤因子的影响大于真菌,且土壤速效磷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251 259 1445453 刘威<sup>1,2,3</sup>,王晶晶<sup>1</sup>,师梦楠<sup>1</sup>,张文静<sup>1</sup>,王子浩<sup>1</sup>,郭桂义<sup>1</sup>,张永瑞<sup>1,2,3</sup> 物料碳氮比及微生物菌剂接种量对黄瓜秧-鸡粪堆肥过程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08 为明确黄瓜秧与鸡粪堆肥的适宜碳氮比及微生物菌剂接种量,本研究设计3个碳氮比(17.5、22.5和27.5)和3个微生物菌剂接种量(0.1%、0.2%、0.3%)共9个处理,测定了不同处理对黄瓜秧与鸡粪好氧堆肥过程中温度、有机质降解率、pH值、种子发芽指数(GI)、养分含量及堆肥腐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碳氮比和高微生物菌剂接种量处理堆体温度更快达到50 ℃以上,且堆肥过程中高温的峰值高于中、低碳氮比和中、低微生物菌剂接种量处理;高碳氮比和高微生物菌剂接种量处理,有机质降解率、堆肥的腐熟度(T)都显著提高;但接种0.3%微生物菌剂处理对有效磷、速效钾的保留效果以及堆肥最终发芽指数(GI)的提升均不如接种量为0.2%与0.1%的处理。综合上述分析,黄瓜秧与鸡粪进行堆肥无害化生产时,适宜的碳氮比为27.5,微生物菌剂接种量为0.1%~0.2%。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260 269 1281413 张金辉<sup>1</sup>,李银月<sup>1</sup>,张发文<sup>1</sup>,袁远<sup>1</sup>,郭占玲<sup>2</sup> 膨润土改性微囊藻基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性能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09 针对高毒性含铬废水处理难、水华藻类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本研究拟制备膨润土改性微囊藻基生物炭(BMC),使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比表面积分析等方法对使用膨润土改性前后的微囊藻基生物炭的属性进行表征,研究初始pH、生物炭投加量对改性前后微囊藻基生物炭吸附Cr(Ⅵ)效果的影响,并对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和等温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膨润土改性后微囊藻基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和阳离子交换容量均大幅增加,改性前后微囊藻基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在pH=2、投加量为2 g/L的试验条件下,改性微囊藻基生物炭对Cr(Ⅵ)的饱和吸附容量达到10.87 mg/g,是改性前微囊藻基生物炭(MC) 饱和吸附容量的3.94倍,微囊藻基生物炭改性后显著促进了对Cr(Ⅵ)的吸附;静电吸附和氧化还原作用是微囊藻基生物炭去除Cr(Ⅵ)的主要机制。本研究成果可为含铬废水处理提供新方法,并可为水华藻类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270 280 2852520 苗玉杰<sup>1,2</sup>, 汪院生<sup>3</sup>, 郭西亚<sup>4</sup>, 梁庆华<sup>3</sup>, 卢信<sup>5</sup>, 邓建才<sup>1</sup> 河北省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协调分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10 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碳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制定碳排放政策。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构建碳排放评价模型,测算河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利用标准差椭圆模型探究研究区碳排放空间格局分布特征,依据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和碳生态承载系数提出碳平衡分区方案及优化对策。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河北省碳排放总量整体上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从9.01×107 t上升到2.75×108 t,2000-2010年碳排放量增长速率快速提升,2010-2020年碳排放量增长相对缓慢。②河北省碳排放强度呈现多圈层结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以资源型城市为中心向外呈圈层结构扩散,石家庄和沧州核心市区次圈层结构逐渐显现。③河北省县域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空间特征呈四周低中间高,碳生态承载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④基于碳平衡分析将河北省划分为碳汇功能区、低碳保持区、经济发展区、碳汇发展区和高碳优化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281 292 5072180 张智扬<sup>1</sup>,尹海魁<sup>2,3</sup>,李新旺<sup>4</sup>,陈亚恒<sup>1,5</sup>,刘微<sup>6</sup>,王树涛<sup>1,5</sup> 基于Segformer网络的地块尺度作物种植结构精细化识别与分类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11 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石。为实现地块破碎化地区作物类型及种植结构精细化识别和分类,本研究以江苏省泰兴市为研究区,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多尺度融合特征显著的Segformer语义分割模型,实现地块尺度的耕地信息精细化提取;同时结合多源遥感数据构建主要植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序曲线及植被生长关键时间节点的光谱反射特征,开展地块尺度的作物种植结构分类。结果表明:基于Segformer模型的分割方法可有效识别耕地,F1系数达92.4%;基于主要植被类型多时相NDVI时序特征及植被生长关键时间节点光谱反射特征的作物种植结构分类方法能够实现地块尺度的种植结构分类,总体分类精度达82.38%。因此,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有效实现地块尺度耕地信息的精细化提取及种植结构识别和分类,为耕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293 302 5267543 顾余庆<sup>1</sup>,李晓文<sup>2,3</sup>,曹伟<sup>1</sup>,王亚华<sup>2,3</sup>,周鑫鑫<sup>3,4</sup>,赵碧<sup>1</sup> 基于高光谱的不同生育期玉米花青素含量估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12 花青素(Anthocyanin)是玉米体内的重要色素,对花青素含量的便捷、无损估测对监测玉米长势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关中地区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以及乳熟期玉米冠层叶片Anth值及高光谱数据建立多个单因素模型和多因素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玉米叶片原始光谱特征总体一致、局部不同。变换光谱的特征波段与Anth值相关性优于原始光谱,其中一阶导数光谱特征波段最优。连续投影算法(SPA)降维能力较好,筛选出的建模参数在2~27个。最优单因素模型与多元性线性回归模型精度均为抽雄期最优,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次之,乳熟期最差。所有模型中,抽雄期基于一阶导数光谱的麻雀搜索算法-极限学习机回归(SSA-ELMR)模型精度最佳,该模型建模与验证R2分别为0.847、0.895,相应nRMSE为6.44%和7.21%。本研究结果表明抽雄期是玉米叶片花青素含量反演的最佳时期,极限学习机能进一步提升传统模型精度。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303 311 1781330 郭松<sup>1</sup>,常庆瑞<sup>2</sup>,赵泽英<sup>1</sup>,李莉婕<sup>1</sup>,童倩倩<sup>1</sup>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轻量级水稻叶片病害识别模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13 水稻病害一直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水稻病害,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轻量级水稻叶片病害识别模型。首先,从参数量的角度对注意力机制进行改进,得到轻量级注意力机制模块,对水稻叶片病害特征图中的潜在注意力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其次,使用深度可分离卷积代替部分标准卷积,进一步降低模型的参数量;最后,为了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让模型学习过程更快、更稳定,采用了自带内部归一化属性的扩展型指数线性单元函数(SELU)与外部组归一化模块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在公共数据集中进行验证,本研究构建模型的平均精度最高(0.990 0),模型在参数量和平均单次迭代时间方面也有一定优势,与其他模型相比,具有相对较好的性能。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312 319 2692314 陆煜<sup>1,2</sup>,俞经虎<sup>1,2</sup>,朱行飞<sup>1,2</sup>,张不凡<sup>1,2</sup> 基于零样本学习的枸杞虫害识别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14 针对农业领域缺少有效的零样本虫害识别与检索方法,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零样本学习的枸杞虫害检索与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深层矩阵分解获得深层次结构特征,获取不同模态数据的特征表示,生成各模态的哈希码。然后结合类别属性信息对生成的哈希码引入线性约束,实现已知类别到新类别之间的知识迁移。最后,对所提出的模型通过直接学习离散哈希码避免了连续松弛方法带来的量化误差,提高了检索精度。在2020年宁夏枸杞虫害图文跨模态检索数据集及Wiki、Pascal VOC这3个公开数据集上的试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的基于协同矩阵分解的哈希方法(CMFH)、基于潜在语义的稀疏哈希方法(LSSH)、基于迁移监督知识的哈希方法(TSK)、基于属性的哈希方法(AH)、基于跨模态属性的哈希方法(CMAH)、基于正交投影的哈希方法(CHOP)、离散非对称零样本哈希方法(DAZSH)相比,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具有优越性。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320 330 4315315 宋文韬,姜茹月,舒欣 饲料中添加高羊毛氨酸硒对陕北白绒山羊羯羊瘤胃古菌结构与组成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15 为明确不同剂量高羊毛氨酸硒(SeHLan)对陕北白绒山羊羯羊瘤胃古菌结构与组成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发育一致的陕北白绒山羊羯羊32只,均分为4组,分别饲喂硒含量为0.016 mg/kg(CK)、0.300 mg/kg、0.600 mg/kg和1.200 mg/kg的饲料,饲养70 d后,采集羯羊瘤胃液,提取DNA并利用古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对古菌V4-V5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羯羊瘤胃液古菌结构与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eHLan添加量增加,各处理瘤胃液古菌α多样性指数呈现出先降低后增高的变化趋势,但处理间瘤胃液古菌α多样性指数差异均不显著。各处理瘤胃液,在门水平上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古菌,在科水平上甲烷短杆菌科(Methanobacteriaceae)古菌,在属水平上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古菌的相对丰度均接近80%,且随着饲料中SeHLan添加量增加,相对丰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0.600 mg/kg硒含量饲料处理的羯羊瘤胃液在门水平上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古菌,在科水平上甲烷杆菌科(Methanobacteriaceae)古菌,在属水平上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古菌,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SeHLan显著影响陕北白绒山羊羯羊瘤胃液古菌组成及结构,0.600 mg/kg硒含量饲料处理的羯羊瘤胃产甲烷菌丰度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331 341 2390811 李托<sup>1,2</sup>,李陇平<sup>1</sup>,屈雷<sup>1</sup>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4个黄尾鲴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16 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是浙江省自然水域增殖放流的主要鱼类,为了解人工繁育对黄尾鲴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对4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旨在为黄尾鲴增殖放流策略制定和实施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在编码Cyt b的1 140 bp序列中,检测到157个变异位点,界定了21种单倍型,其中长兴、双浦、八里店和醴陵群体的单倍型数目分别为10个、11个、7个和2个,单倍型多样性介于0.226~0.794,核苷酸多样性介于0.006 14~0.023 86。除醴陵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外,其余3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高单倍型数和高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4个黄尾鲴养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18 74~0.092 74,遗传分化指数为0.808 63(P&lt;0.01),其中长兴和八里店群体的分化程度较低,双浦和醴陵群体的分化程度较高,且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间。本研究结果可从分子水平为黄尾鲴的资源保护和人工增殖放流提供参考依据。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342 347 1041897 刘士力<sup>1</sup>,陈大伟<sup>1</sup>,朱鹏灿<sup>3</sup>,郑建波<sup>1</sup>,夏冯博<sup>1</sup>,程顺<sup>1</sup>,蒋文枰<sup>1</sup>,迟美丽<sup>1</sup>,杭小英<sup>1</sup>,李飞<sup>1</sup> 南瓜叶黄素基因紧密连锁的InDel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17 本研究旨在开发与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叶黄素含量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紧密连锁且实用性强的分子标记,以加速南瓜的育种进程。前期在F2代群体中定位到与叶黄素含量紧密连锁的主效QTL位点qlut11-a,在其两侧翼分子标记R1_38695和R2_55819之间开发了8对InDel分子标记。通过对F2代群体及部分高代(F8代)重组自交系株系进行基因型和叶黄素表型分析,明确了InDel分子标记G005310和G005670可有效筛选高叶黄素含量和低叶黄素含量材料,并在近等基因系构建中证实了其能用于创制高叶黄素含量的南瓜种质,BC5F1果实中的最高叶黄素含量约是低叶黄素含量亲本果实含量的2.8倍,且占高叶黄素含量亲本果实的96%。本研究结果为加速南瓜高叶黄素含量种质育种进程提供了更实用的分子标记。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348 358 1688105 徐颖超<sup>1</sup>,张思程<sup>1,2</sup>,薛舒丹<sup>1</sup>,刘佳黎<sup>1</sup>,朱吉童<sup>1</sup>,孟琦涛<sup>1</sup>,林惠境<sup>1</sup>,聂呈荣<sup>2</sup>,钟玉娟<sup>1</sup>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果实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18 为探明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果实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影响,以红颜(HY)、天使8号(TS8H)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土壤栽培和高架基质栽培2种模式进行栽培试验。果实成熟后,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草莓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2个草莓品种中共检测出83种、12大类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脂肪酯29种、内酯3种、芳香族酯6种、脂肪醇4种、萜烯醇5种、呋喃酮2种、脂肪酮3种、萜烯酮2种、脂肪酸6种、脂肪醛8种、萜烯6种、其他9种。香气组分中,内酯、萜烯醇、脂肪酯相对含量较高。常规土壤栽培处理红颜果实内酯、萜烯醇、脂肪酯相对含量分别为46.77%、21.46%、16.18%,天使8号分别为44.20%、25.71%、19.77%;高架基质栽培处理红颜果实内酯、萜烯醇、脂肪酯相对含量分别为51.17%、24.21%、13.10%,天使8号分别为43.59%、18.11%、16.54%。不同栽培模式下,同一品种中90%以上挥发性香气物质种类一致,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均为γ-癸内酯、γ-十二内酯、反式橙花叔醇;高架基质栽培方式下红颜果实γ-癸内酯和天使8号果实4-甲氧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DMMF)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常规土壤栽培。综上,高架基质栽培在维持草莓果实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稳定的同时,还可以提升果实的果香、甜香味。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359 366 2688064 庞夫花,王庆莲,袁华招,蔡伟建,王珑静,赵密珍 6个朱砂梅品种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及转录因子编码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19 为明晰朱砂梅品种群梅花花色表型差异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以花色由浅至深呈梯度变化的6个朱砂梅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色差仪和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品种盛花期花瓣的花色表型及花色苷含量,通过荧光定量PCR及相关性分析,对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PmCHS、PmCHI、PmF3H、PmF3′H、PmDFR、PmANS、PmUFGT)及转录因子编码基因(PmMYB1、PmbHLH3)的转录特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各品种间花瓣花色苷含量与花色红度的变化趋势一致;PmMYB1、PmbHLH3、PmF3′H、PmDFR、PmUFGT的相对表达量与花色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转录因子编码基因PmMYB1与PmbHLH3的相对表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均与结构基因PmF3′H、PmDFR、PmUFGT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推测转录因子编码基因PmMYB1PmbHLH3通过正向调控结构基因PmF3′H、PmDFR和PmUFGT的表达从而调控朱砂梅花瓣的呈色。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367 375 1370663 郭梦鸽<sup>1</sup>,秦孝天<sup>1</sup>,陈瑞丹<sup>1,2,3,4,5,6</sup> 花旗松素的提取、检测及功能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20 花旗松素是一种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常见于松科植物和水果蔬菜中。其常见提取方法有乙醇加热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以及闪式提取法。检测花旗松素最常用的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体外和动物试验结果证实花旗松素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炎、保护肝脏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对花旗松素提取、检测方法以及其抗氧化、抗炎、抗癌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其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 2024年02月25 00:00 2024年02期 376 384 1895649 王云富<sup>1</sup>,崔彩芳<sup>1</sup>,孙兆岳<sup>1</sup>,沈维军<sup>2</sup>,万发春<sup>2</sup>,程安玮<sup>1</sup>